二、新药研发不能“一哄而上”

开发出“重磅炸弹”级的新药是制药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艾伯维的“神药”修美乐一年销售额高达165亿美元,辉瑞的“印钞机”立普妥累计销售额超过千亿美元。目前中国制药行业还没有诞生销售过百亿美元的药品,更没有诞生千亿美元市值的大公司,主要原因还是缺少具有颠覆性疗效的全球重磅新药。

国内研发型医药企业都有“first-in-class”的首创新药情结,有朝一日也能创造影响全球的“重磅炸弹”。因此盲目立项在业界十分常见,“替尼爆炸”,“PD-1泛滥”就是最明显的表象。国内新药研发常常会出现一哄而上的现象,一个热门靶点,几十家甚至是几百家企业在做,具体能否做成,企业心里也不清楚,浙江医药的普奎替尼二期临床失败,六千多万的研发投入打了水漂便是前车之鉴。“first-in-class”固然可贵,也是可遇不可求的黑天鹅事件,不能盲目热捧,创新药物“三高一长”的本质不会改变。新药研发应当从基础理论研究着手,找到新思路、新方向和新机会,老靶点也能做出创新药。新药研发关键是做出临床上差异化、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的产品。葛兰素的Zantac(商品名:善卫得,通用名:雷尼替丁)便是典型的案例。Zantac是西咪替丁的“me-better”药,上市后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最畅销的处方药之一。葛兰素凭借此药,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欧洲药企一下跃居全球制药前三强。Zantac的成功提示我们,精心开发设计,拥有更好的临床试验数据的me-better药也能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