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智模式是深植于我们心灵之中,关于我们自己、别人、组织以及世界每个层面的形象、假设和故事。就好像一块玻璃微妙地扭曲了我们的视野一样,心智模式也决定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
不知道你对人的“天赋”怎么看?
“天赋”这个词在英语里面是“Gift”,意思是来自上帝的礼物。抱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正是因为天赋让人和人之间拥有巨大差异,也让我们和他人对比的时候不那么沮丧——人的多数成就是基因决定的,某些“聪明人”和“天才”在某些方面有我们普通人不可企及的天赋!
不过,事实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在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Anders Ericsson)的《刻意练习》中举了一个莫扎特的例子。莫扎特是公认的音乐天才,其天才表现之一是“完美音高”。所谓完美音高,就是可以辨认任何和弦中的音符,判断乐器音高的极微小变化,或者极为轻松地挑出乐谱中的错音(三国时代的周瑜好像也有这个能力,“曲有误,周郎顾”)。在七岁的时候,除了所有的乐器,他还可以分辨任何足够像音乐的声音的调比如时钟的报时、大钟的鸣响,以及人们打喷嚏的声响!当时大多数音乐家在这方面都无法与莫扎特匹敌。
我们很容易理解,莫扎特是上帝的宠儿,完美音高是上帝所赋予的礼物。在一万人里面,只有一个人可能拥有此种能力,真正的“万里挑一”。但是,来自日本的实验打破了这个神话。
2014年,东京的一音会(Ichionkai Music School)开展了一项实验,并将实验结果在《音乐心理学》科学杂志上发表,揭示了完美音高的真正特性。日本心理学家榊原彩子(Ayako Sakakibara)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长达数月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这些和弦全都是带三个音高的大和弦,比如带中央C、E和G音符的C大调和弦,后两者的音高,高于中央C。
研究人员给孩子们上了四五节时间较短的训练课,每节课仅持续几分钟,一直训练到孩子们能够辨别榊原彩子选择的所有14首和弦为止。有些孩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练习,另一些则花了一年半时间。然后,一旦某个孩子学会了辨别那14首和弦,榊原彩子便会对他进行测试,以观察他能否正确说出单首和弦的音高。完成了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钢琴上弹奏的单曲音高。
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结果。尽管在正常的条件下,每万人中只有1人具有完美音高,但参加了榊原彩子研究的那些孩子,却个个都拥有完美音高。这显然意味着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这项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天赋的理解。固然,人与人之间有着丰富的多样性,但这并不是说某人具有某种“上帝的礼物”,并由此和其他人形成巨大差别的原因。
在某人年幼/年轻的时候,经常有人(一般是老人或成年人)对他(她)的未来进行推断和评价,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臆断,比如说,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Charles Robert Darwin)和俄国文学巨匠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幼年都被认为毫无灵气;老牌演技派明星、奥斯卡奖获得者佩奇(Geraldine Page)年轻时由于缺乏天赋,被人建议放弃演员的梦想。
和我们想象中不同,真正和人未来成就密切相关的不是他(她)的天赋,而是与其心智模式密切相关!
-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愈挫愈勇?
- 为什么有的人更愿意突破自己的舒适区,探索未知的世界?
- 为什么有的人能够坚持不懈地为一个目标而努力?
- ……
直白一点说,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对身边发生事情的看法以及决策。
试想一下,你在工作几年之后上了个MBA,一门对你很重要的课程期中考试的结果揭晓了,你只差一分没有及格。你沮丧地走到自己的车旁,却发现由于停车问题被警察贴了罚单。开车回家的路上,由于开车并道还被人臭骂了一顿。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想倾诉一番,结果打了两个也没打通,打第三个的时候他居然给掐了?!
这时的你会怎么想?会怎么做?
有的人在沮丧之下,会觉得“我是个失败者”、“我感到自己没有用而且愚蠢透顶”、“这个世界怎么了?”回去之后,往床上一躺什么都不想干或者找一个人少的酒吧默默地喝闷酒。
这种心智模式被称为“固定式思维”,固定式思维将外部挫折直接导向自身——正是因为自己的问题导致了不顺利——学习不够努力导致成绩不佳、找不着停车位导致被罚款、乱并道导致挨骂、不善于维护友情导致被掐电话……
与“固定式思维”相对应的心智模式则是笔者要着重强调的“成长性思维”,两者的不同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不同之一:固定和变化
固定性思维认为一切都是固定的,比如说智力,固定性思维认为自己的智力是天生,固定在某一个数值。成长性思维则不然,认为一切都在变动之中。实际情况也是如此——比如说参加一个乐队一段时间后音乐智力会大幅上升、在恋爱中数理逻辑智力会降低、团队在紧密合作获得胜利后人际智力会有所提升。
还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爱情。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爱情就是找到对的人,然后王子和公主就天长地久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实际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爱情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也需要两个人共同维护,没有理想的另一半,只有在生命不同阶段中不断变化的另一半。因此,具备成长性思维,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拥抱另一半的变化才是真正的爱情之道。
不同之二:轻易放弃和坚持不懈
绝大多数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当遇上挫折,固定性思维的人就会垂头丧气,失去斗志放弃目标;成长性思维的人则将外部的挫折(负反馈)视为一种提醒——成绩不佳表明学习方法有问题、被罚款表明下次必须找到合适的停车位、被掐电话的原因需要找朋友问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麻烦事了?
事实上,反馈是外部世界对我们行为的回应,没有反馈你根本不知道问题何在!如果你把关注点聚焦在自己身上,将所有挫折(负反馈)归因于自身,那么“弃疗”和“躺平”似乎是最好的选择,但如果你把关注点聚焦在外部世界对我们行为的回应,并且将正反馈和负反馈都转化为正向行为(越是杰出的人越善于将负反馈变为正向行为),你会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糟。这是轻易放弃和坚持不懈两种行为背后的原因。
不同之三:关注过程和关注结果
固定型思维的人关注结果、害怕失败,害怕被他人嘲笑和否定,因此他(她)们在生活工作之中显得很被动,不敢去主动尝试,总是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给自己贴标签设限(本质是怕有不好的结果),其中典型的做法是说自己不行:
- 我不适合上台演讲,人一多我讲话就有障碍
- 我看见数学公式就头疼
- 我天生五音不全,唱歌总会跑调
- 我手可笨了,换个灯泡都换不好
- 我在陌生人面前说话结巴
- ……
成长性思维恰好相反,他(她)们关注过程,偶尔瞟一眼结果。事实上,“是否努力过”和“是否达成目标”是两个维度的事情,这也是在企业中,OKR绩效管理模式比KPI模式更加能够激发出员工自驱力的原因。关注过程的人会更加主动,更愿意尝试新方法和新模式。
可以说,成长性思维,即关注过程、坚持不懈、拥抱变化是职场人成功的先决条件。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很多,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如何决策、如何行动,成长性思维决定了我们事业和生活的走向。
培养成长性思维,可以从以下一些小练习开始:
-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唱三首歌完全不跑调)
- 每天给自己半个小时专注于你不擅长的事
- 找一个朋友给你提供反馈
- 在与不喜欢的人交谈时忍住不舒服的感觉,倾听他(她)的意见
- 每周找一天高强度重复练习(工作、健身、爱好均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