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先生画这个太极图也有他的渊源。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天文观、宇宙观,用图象的形式来表示,唐代以前都很少见。最早是佛教,尤其是禅宗运用了很多图像来表示禅理。禅宗标榜不立文字,是怕学人执著在文字上。但是,你真的一丝不挂、一法不立,这个禅道、这个心灯又怎么能传得下去呢?所以,有人就用图象这么恍兮惚兮地表示一下,也算是落在了第二头的方便接引。
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禅师,可能要上推到石头希迁和尚那里。石头和尚是六祖的小弟子,后来到了青原行思那里继续深造,成为一代大祖师。他写了个修行的口诀叫做《参同契》,把易学的思想纳入到了禅门的修行中来。
《参同契》里面有些句子相当有意思,比如:“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随;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就是说你的内心、你的思维处在明的状态时,你要知道有暗,有一个不可知、不可得的东西在背后。但是,你又不能随了这个无思无记的东西落入死水一潭中去。当你的心识处于昏暗不明的状态时,你就要提起这一念灵知的明来,但又要防止过了头。用《易经》知位守位的道理来讲,当你处在阳位时,你要知道阴位的存在,但是不要念头一随就转入阴位了;当你处在阴位的时候,你也要知道阳位,但也不能念头随着就转入阳位。总之要知位、守位,与周围环境和谐一致,不落一丝痕迹,始终处在太极图黑白分明的那条线上,可阴可阳,可进可退,始终保持心识的灵觉状态。
石头和尚的《参同契》里面有很多易学的思想,传说也是有图像的,但是从我看到的资料里面还没有查到。
到了唐朝南阳忠国师那里,他就喜欢直接用圆相符号把禅意表现出来。比如有人来问:“什么是禅?”国师就伸出指头在空气里划一个圈,反问来参的人:“会么?”据说,南阳忠国师曾画过九十六种圆相,用圆相符号来代表形而上的宇宙观,也表示禅的不可说、不可说。后来,禅宗到了沩仰宗这一派,他们的禅法讲究细致绵密、方圆默契,是禅宗里面把修行跟《易经》结合得很紧密的宗派。因为沩仰宗的第二代祖师仰山,就是从南阳忠国师的徒弟耽源禅师那里学过禅法,后来沩仰宗的香严智闲禅师开悟,也与南阳忠国师有不可思议的因缘。
记得我们讲《周子通书》的时候,就讲过香严禅师,他有一首著名的禅偈:
我有一机,瞬目示伊。
若人不会,别唤沙弥。
后来,这首偈子经仰山祖师的印可,就成为如来禅与祖师禅分野的标志。香严之所以开悟,也是因为被沩山所激,一个人跑到南阳忠国师的墓前,搭了个茅草棚,还说自己一辈子就住在这里当粥食僧,不走了。结果有一天他在地里耕作,拾起一块瓦片随意扔进竹林中,“哗啦”一声,他突然就顿悟了。
为什么我们在这里要说这么多禅宗的事呢?因为我们以前,可能都以为太极图是道教的版权,后来,才知道是周敦颐提出来的,是儒家的东西。然而,仔细追溯其来源,却又与佛教禅宗相关。所以,中华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到后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彻底分开。这也是其互补互融的一个例子,所以,我们后人大可不必产生门户之见,相互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