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拨开迷雾:人际关系的前世今生

查询相关资料可以知道,人际关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梅约于1933年创立的。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思:

(1)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相互交往过程中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

(2)人际关系有三种心理成分组成:认知、情感和行为成分。

(3)人际关系是在彼此交往的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此后,奥尔特曼(1973年)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包括:

(1)定向阶段。对交往对象的注意、选择和初步沟通等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随着双方共同情感领域的发现,双方沟通也越来越广泛,自我暴露的深度与广度也逐渐增加。人们的话题仍避免触及别人私密性的领域,自我暴露也不涉及自己基本的方面。

(3)感情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这个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的人际关系安全的安全感已经确立,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就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4)稳定交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加广泛深刻,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其实,不管专家学者们如何从理论上去探讨人际关系这一话题,作为群居动物的人类,在数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就已经积累、沉淀了许多有关人际关系的有益经验,包括建立人际关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实用的方法。

原则层面的有:相互原则、交换原则、自我保护原则、平等原则、相容原则、信用原则、理解原则等。

方法层面的有:真实、对别人感兴趣(而不只是让别人对自己感兴趣)、正确倾听以获取更多信息、体谅、诚实、乐于助人、守时、心存感激、真诚赞美、诙谐幽默、敢于承认错误,以及所谓的三礼(礼貌、礼节、礼让)、三回(回应、回答、回顾)、三多(多赞美、多表扬、多夸奖)、三少(少批评、少埋怨、少唠叨)、三解(谅解、理解、和解)、三守(遵守基本规则、遵守相互承诺、遵守人情世故)等。

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了上述列举的相关原则和方法外,在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相信更多不同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都会有基于自身行业和职业特性总结出来的,有关人际关系话题的独特的经验和看法。

由此思路延展开去,作者认为人际关系这一话题,至少有两个层次的认知是值得考量的。

第一个层次,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后续的处理,往往与某一个体独有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人生愿景和职业发展目标息息相关。由此得出的第二个层次的认知是,对于某一个体而言,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完全客观的标准来界定其人际关系的好或者坏。即便人们会对某一特定个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做出某些评价,其前提都是建立在将评价对象放置在某一特定场景或者特定身份的基础之上。否则,我们就很难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看起来很“错乱”的情形——很多人在公众场合和私人场合的人际表现常常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作者在本章节所探讨的人际关系管理,也就仅仅基于培训师这一职业范畴,即与职业使命、职业职责,以及职业成长与发展相关的人际关系。概括来说,包括一个分寸有度的原则和一个随顺机缘的方略。

有道是:

人际关系千千万,从来未曾有答案;

纵有无数金点子,个体差异最相关。

再思人际做话题,只能围绕职业看,

师者人际该如何,分寸有度随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