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辛万苦,创业公司终于拿到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投资。如果投资方还是一家知名度很高的机构,那么,创业团队总算可以扬眉吐气一次了。此时,会出现大量来自于媒体和业界的关注,镁光灯下的年轻创始人,十分容易将“融资成功”当 成是“创业成功”。近些年来,大量的创业媒体,催生了这种肤浅的想法,让创业 者对“成功”错误定义。他们对于成功获得融资企业的关注和报道,泡发了创业者的“雄心壮志”。另外,让人十分费解的是,在接受采访时,部分创业公司的创始 人们会十分详尽地公开自己的商业模式和商业想法。其实,我认为这样做非常没有必要。即便公司的创业项目是针对广大C(消费者)端用户的,创始人将融资成功的媒 体报道当成一次 PR(公共关系建立) 的机会,也大可不必详细公开说明企业未来发展的思路。这不但会引起用户的广泛关注,还会吸引大量仿冒者和竞争对手的觊
觎。类似做法对于商业模式未经大范围实践验证的创业公司来说,有极高的风险。特别是一些有着明显的地区性运营模式限制的创业公司,更没有必要在尚未大幅度占据市场时,对外公布自己的想法。同时,过多的关注会牵扯创业团队的时间和精力。这让创业者无法按照既有的工作计划,推动项目的发展,实在是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融资成功之后的创始公司,还可能会犯一系列的错误,最终导致公司项目的失败。
经过统计,咨询公司将这些容易发生在创业公司融资后的错误列举如下,供读者参考。
·扩大融资额度,炒作融资事件。
部分创业者和投资机构,会在投资发布会和媒体报道中,故意夸大投资金额和公司估值;投资方也会对这样的事情三缄其口。
此举有以下几个目的:
第一,抬高下一轮公司估值价格。特别是在股权投资市场火爆,投资事件频发时,不明真相的非专业跟风类投资者,可能会依据媒体报道的公司估值作为投资依据。
第二,炒作被投企业和投资机构实力,吸引更多关注。
第三,炒作创业新领域、新技术,增加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投资热度,以便下一轮融资获得高估值。
第四,催生创业项目目标市场关注度。
这类炒作极容易被曝光,一旦遭到披露,将有损投资机构和创业公司的可信性和商誉。
·盲目扩张,疯狂烧钱补贴,追求不切实际的市场占有率。
融资后,公司会在资本方的催促下,特别是在项目市场热度极高的情况下,创业公司容易疯狂烧钱补贴,追求没有实际效果的市场占有率。2014—2016 年,一大批项目的“补贴大战”,以及之前的“团购大战”,都是这类问题的代表性现象。在进 行疯狂的外部扩张时,创业企业也常常会同时进行内部扩张,如换大办公室,招聘规模庞大、超过项目实际发展需求的团队,在未经调研的市场中成立新的分公司,扩大企业规模等。
如果公司所实施的商业模式没有解决用户刚需问题,就会出现“补贴一停,用 户就流失”的尴尬局面。此时,若大面积出现类似情况,很快就会引起资本市场的 高度警惕,从而让公司难以融到新一轮的资金,导致现金流断裂,项目失败。
·错误预估市场接受度,造成过度投资。
创业公司在获得融资后,会将在区域性市场验证过的商业模式推广至其他市场范围,以求获得更大的发展。但往往会因为有了充裕的资金支持,而忽略市场推广节
奏的把握,在创业团队不熟悉的市场范围内,过度投资造成资金损失。同时,部分创业者会过度在乎市场份额,降低对服务内容及质量的关注,忽略企业内功修炼。即便能让它抢占一定的先机,也会因为遭遇强大的竞争对手而自乱阵脚。此时,创业者应该兼顾市场扩张和建立自身核心竞争力两个方面的发展。
·创始人团队精力“跑偏”,沉沦于各类“出名、出彩活动”。
融资后备受瞩目,是创业公司一定会享受的待遇。太多的媒体会将获得一笔价格不菲的投资的公司,作为“成功”的楷模。于是,为了收视率、收听率的提升, 创始人团队,特别是公司的 CEO 非常容易被电视台、广播电台,各类商业论坛、峰会邀请,作为“成功的表率”向大家介绍创业经历和成功经验。甚至有些媒体还会 支付价格不菲的出场费。于是,在这类出名、出彩的活动中,创业公司的 CEO 们频频出场,被掌声和鲜花所包围,以成功者自居。本来该用于提升公司管理、细化商业模式、制定战略战术细节的时间和精力,被无端浪费掉。
有远见的创始人会知道,成也媒体、败也媒体。让 CEO 们安身立命的“本钱”,是创业公司的持续成功,而不是“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
·成为“葛朗台”,过度关注企业资金消耗,在可见成效的领域内,拒绝投资创新。
除了过度扩张,盲目烧钱之外,还有极少数人在创业过程中,深刻认识到资金得来不易。因此,当获得了本应用于企业健康发展的资金后,反而保守和谨慎起来。有钱的时候,比没钱的时候更小气。这类创始人将投资人的投资,看成了自己公司的盈利。把投资款当成了几个人的私人钱财,于是完全不顾融资时规划和承诺的发展计划,成了“葛朗台”。
2015 年,一家知名的科技媒体公司,被爆出将投资人 1 亿多元的投资,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而不是用于公司发展。这实在是让人难以理解。这种小富即安的心态, 让创始人无法正确对待融资入账的资金,也是时有发生的现象。
·不能有效激励团队,融资后企业内部“狼烟四起”。
可以“共苦”,难以“同甘”。在艰难的创业时刻,团队可以拧成一股绳,以 极佳的合作精神获取初步的成就。可一旦到了融资后,共享成果时,创始人团队往往会因为激励措施不当,而在公司内部发生激烈的“战斗”,以致闹得狼烟四起, 不可开交。
发生类似事件的原因,有时是因为创业合伙人对于公司未来发展有不同见解。有些人认为应该适当对团队采取现金激励一下,以缓解很长时间来的艰难处境;也有时是创始 CEO 在融资之前有过过度承诺,等有钱了如何如何,又不兑现。
总之,融资之后,要小心地处理好创业团队的内部关系,否则,不但资金的注入对公司的发展起不到推动作用,反而会拆散一家原本很团结的创业公司。甚至创业公司应该在融资之前,就对各项激励措施制度化,与核心员工签订相关的激励协议,这样可以确保公司在获得融资后的稳定性。
有鸿鹄之志的创业团队,不会将某一轮融资,作为创业成功的标志。融资,仅仅是为山九仞的第一步,连功亏一篑的资格都谈不上,何来成功之说?融到资金, 除了可以给创业公司带来一段暂时不必为钱发愁的工作时间之外,只会让有志向的创业团队感受到巨大的责任和压力,持续保持努力奋斗的决心和行动。只有这样的创业者,才能保持冷静、小心谨慎地避开这些致命的“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