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商品定价须考虑的因素

对于任何一个商业机构来说,商品的价格都是商品能否被顾客接受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那么,如何确定药店经营商品的价格,建立良好的价格形象呢?商品定价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活。笔者总结自身对商品定价的经验,建议至少应该参照以下因素。

(一)社会认知价格

社会认知价格是经过商品、服务、技术的交换,逐步相对统一地用货币表现出来的价值,在根本上取决于社会价值和功能类似的通用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根据两者的不同点而上下浮动。

以前几年在医药零售行业尚属新兴药品的×比萘芬乳膏为例,它主要治疗俗称“脚气”的“癣”症。按照对说明书的理解,它相对于传统“×酸咪康唑乳膏”而言,是“杀灭”而非“抑制”真菌。在定价时,自然是以市面上常见的抗真菌乳膏为参照物,同时,鉴于其性能相对比较优越,价格可以在抗真菌乳膏的基础上适当上浮。目前,市面上最好的品牌抗真菌乳膏价格在12元左右,大约可以用3天,日均费用为4元左右,那么,×比萘芬乳膏的价格可以按照日均费用4~8元来确定。如果在剂型或者其他方面有突出优点,如凝胶,相对而言,在夏季使用时感觉比较清爽,没有乳膏的毛孔封闭感,也不容易污染衣物,价格还可以在此幅度上适当上浮。

(二)健康问题严重程度

从×比萘芬乳膏的案例还可以看出,每种药品或健康类商品的定价还与所针对的健康问题相关。一般“癣”症用药,因痛苦程度相对较小,民间有很多小偏方,替代药品比较多,所以,日均费用不会很高。牛皮癣虽然也属于“癣”的一种,但是由于该疾病较为难治、也比较痛苦,相对比较成熟的替换药品也比较少。2种药的生产成本或进货成本可能基本一样,在定价上,牛皮癣用药却可以将日均费用确定在20元以上。笔者曾见过一个极端案例,某癌症用药的日均费用达到千元以上,其主要原因是癌症几乎等于“死亡”的代名词,在如此巨大的威胁面前,金钱已经降为第二考虑的要素。

(三)商圈价值取向  

定价在本质上是划分商家与购买者的利益关系,因此,周边商圈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现有主导品种与新品的日均费用对比系数。一般情况来说,符合其价值取向的,日均费用对比系数可以稍高,否则,则需要适当下调。

举个例子,与传统的抗厌氧菌药品甲硝唑相比,奥硝唑或替硝唑对胃的刺激性较小,故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基于副作用更少的理由,在定价时,奥硝唑或替硝唑的日均费用可以比甲硝唑的高出5倍以上。笔者主要工作的南方区域药店,基本按照此原则确定零售价格。但是,笔者最近在河北省某经济落后区域进行经营诊断时,奥硝唑或替硝唑的日均费用与甲硝唑相比,最多只能达到2倍,即使如此,当地很多顾客还接受不了,甚至有人明确说:“反正死不了,就用甲硝唑吧,便宜!”

(四)用药时间长短

在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区域,疾病和总价也会影响日均费用对比系数。如果为长期疾病用药,总价偏高,那么,日均费用对比系数可以相对较低。此观点受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不大,但在经济特别不发达的区域,很多顾客实质上将长期疾病用药或滋补短期化,更为追求“得过且过”,只要缓解一下症状就好,呈现出非长期疾病用药的价值判断特征。

非长期疾病用药受经济发展程度的影响相对较大。一般来说,经济不发达区域,如最小包装的总价偏低,可以在日均费用上相对比较高,即更为追求短期化和绝对值的降低;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则更为追求日均费用的降低。

综上所述,药店尤其是连锁药店制定产品价格是非常严格的,参照的系数非常多,故而不能随便调整,以免破坏其“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