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不小菜农”的成长

在销售上,吴永庆选择自己直接送菜入户。

那么,订单怎么来的呢?

一开始就在微信开设了公众号,并通过微信进行销售推广。

万事开头难,吴永庆开始沿着呼和浩特市的二环路附近的小区走访调查了几十个小区,将自己印制的写有菜品、菜价和微信名、二维码的宣传单散发给小区住户,同时也发到微信朋友圈上,刚开始加微信的人不多,且只是关注询问后就没有了音讯,但吴永庆一直坚持宣传自家的菜品。第二个月,终于开张了,第一份菜卖了36元,让他很受鼓舞。

不久,内蒙古电视台《新闻天天看》栏目组主动联系并采访了他,节目播出后他就火了,一晚上吴永庆的微信公众平台由原来的500多个好友关注增加到1200个好友关注,原来一天平均卖30份菜,现在每天卖出150多份菜,销售金额由过去的百元左右上升到千元左右。

用户数量一点一点地积累,吴永庆将每一个买菜的用户加上微信建了一个“三不小菜农”的微信群,会员就在群里下单,在群里提供服务、解答问题,就这样开始了“私域商圈”的“运营”。随着微信群的会员数量扩大,小菜农的产品销售规模的扩大,形成了一个真实的粉丝群,粉丝们都通过吃小菜农自己种植、自己送货的菜成为朋友,并被亲切地称为“菜心”。如图6-3所示。

图6-3 “三不小菜农”的创新模式

通过微信等新媒体作为新的销售手段和策略进行新鲜果蔬的销售推广,在呼和浩特地区尚属新鲜事物,也属于第一个吃螃蟹者,所以一开始就受到呼和浩特广大市民的欢迎和追捧,从而受到呼和浩特,甚至内蒙古自治区和中央级媒体的关注,并大力宣传报道,提高了知名度,使更多的人开始通过微信订菜、买菜。

由于种植的蔬菜品种好、长势好、好吃、服务好,加上“三不小菜农”憨厚、实在,得到了市民的口碑传播,“三不小菜农”的个人微信好友四五千人,经营几个“菜心”社群,特别是经过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天天看”和“晚间新闻”长达20分钟的采访报道后,更是获得了市民的欢迎。

在积累顾客的数量和信任后,“三不小菜农”逐渐开通了“现场体验”“观光采摘”业务,将只是在微信上订菜的顾客变成,呼和浩特赛罕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的“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新的“游客”和“宣传员”,借助呼和浩特赛罕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开拓了形象宣传,增加了销量,也通过“三不小菜农”不遗余力地传播和努力,让更多的市民(特别是消费能力高的市民)也了解、认识和走进呼和浩特赛罕区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

为了把“超级农民”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三不小菜农吴永庆挤出时间读了四川农业大学的本科,已经毕业了,并且由于有了首府城市的影响力,成为呼和浩特市的科技特派员,不但自己种植,还指导周边的农户,还获得了呼和浩特创新创业大赛的三等奖。

自从2020年正月,“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人们更多从线下实体店转向了线上移动端采购。随着封闭小区,人们出行受困,“三不小菜农”的订单开始成倍增长,但是“三不小菜农”说要跟“菜心”们“患难与共”,并且始终保持初心,为了坚持践行自己当初立下的“使命”,在“三不”的基础上,再加上“三个坚持”,继续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三个坚持”是什么呢?第一,很多生鲜配送企业都有配送费,或在这个特殊时期临时增加了配送费,跟“三不小菜农”合作的快递公司也提高了配送费,但是“三不小菜农”依然坚持免费送货上门;第二,很多生鲜配送企业都是几种菜组合搭配装箱固定品种配送,或在这个特殊时期临时改成此种方式配送,但“三不小菜农”依然坚持客户自选模式(在菜单里选);第三,很多生鲜配送平台都在这个特殊时期临时提高了单品的价格,但“三不小菜农”依然坚持原有价格不变(5年多来基本没变化),而且售后服务更完善。

可能与那些大城市,有大资金进入的,有专业化团队运作的移动电商相比,区域化的类似“三不小菜农”的模式不值得一提,但是就像我一直强调的那样,企业小,就要注重实效,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学习、创新和发展。就算有了最新的互联网技术,有了资金,有了人才,你的合作社、主营的产品难道一下子就能做大了吗?不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知自我,认知行业,扩大视野,适应性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