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翻转归一味

下面我们再把五味说详细一点。水之味是“润下作咸”,因为水有下沉、下流之势,必然跟土相结合,就容易形成咸卤之味。海水为什么是咸的?因为江河之水带着从土地中稀释冲刷而下的各种盐类矿物质,最后汇聚到大海里。大海之水经过亿万年的蒸发,使盐分浓度越来越高,所以就形成了“润下作咸”迷样的特点。中国古人在领悟五行体性的时候,把这个问题已经认识得很清楚了。

“炎上作苦”,这是讲火之味。大家要注意,五味都是以人作为体察的中心,而不是五行之物本来的味道。不然的话,你有办法去尝一尝火苗的味道吗?再尝一尝铁块、铜块等金属味道是怎样的呢?真这样做,那就很荒诞了。“炎上作苦”,是指人的心火上炎,从而焦躁不安,这时候怎么办?一般人上火了,就吃点下火的药嘛,降心火、走心经的药,一般都味苦。

木之味是“曲直作酸”,这个比较好理解。因为木生子实,花果树木都会结果,我们去尝一尝这些果实,虽然不同的果子味道各个不同,但是绝大多数果实都会带酸味。不同的果树,木性也有一定的差别,它的味道也不一样,但主要的味道还是酸,所以,酸是木之正味。“从革作辛”乃金之味,这个仍然是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讲的。前面讲过从革之意,好像革命嘛,就像刀架在脖子上要你的命一样,令人心惊胆颤。用味道来表现这种恐惧紧张的感觉,没有比辛辣更合适的了。这个就是“从革作辛”。再看“稼穑作甘”,这是讲土之味,也并不是说抓一把土来尝一尝味道,而是指土里生长出来的五谷、蔬菜等作物,对我们人来说,就有一股甘甜滋味,所以土味作甘。在五味之中,以淡泊中和之土味为上,所以土性最为忠厚,包容性也最大。

中国传统思维是取类比象,所以,五行体性由五味开始,引而伸之,就有五色“青、赤、白、黑、黄”,对应“木、火、金、水、土”;又有五音“宫、商、角、徵、羽”,对应的“土、金、木、火、水”;还有五方“东、南、西、北、中”,对应“木、火、金、水、土”;五臭“膻、焦、朽、腥、香”,对应“木、火、金、水、土”,等等。另外,还有五脏、五腑、五星、五时、五政、五伦、五欲、五志……从天象自然到人文社会再到精神世界,无一不可以与五行相配合。

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整体性特点非常明显,世上的万事万物,一定要用同一套最根本的理论来解释,万法必须要归一。“洪范五行”的建立,使中华传统文化汪洋博大的门类有了一个归根之处,就像宋代周敦颐先生在《太极图说》里所讲:“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