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访谈法耗时耗力,收集到的内容较多,还需要二次聚焦确认,那么采用研讨共创会的方法则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更加便捷高效的提取胜任项并取得共识。研讨共创法是一种借鉴行动学习的理念,基于引导技术,由专业的引导师带领相关人员在较短的时间内,通常是1-2天,集合参与人的智慧,完成胜任力模型的构建并达成共识。
一场成功的胜任力模型研讨共创会,需要在开始前完成“三定规划”,即定人群、定资料和定流程,其他例如会议通知、场地布置等通用常规的准备不再此处赘述。
定人群的要求。虽然不同类型的研讨会对参加人要求不同,例如侧重演绎分析则主要是高层专家参加,侧重总结归纳则主要邀请在岗人员参加。但研讨会通常是各类人群共同参与,群策群力达成共识,因此大致要遵守一个“333”原则:岗位上的绩优代表占1/3左右,岗位上级及高管占1/3左右,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和外部专家(协作部门人员)占1/3左右,总人数控制在35人左右,三类人群打散均匀划分为3-4组。
定资料的要求。如果企业内有相关的人才标准及其应用的沉淀,那此部分内容可相关简单容易,如果是第一次引入,则需要参会人提前熟悉一些资料,以便提前有所准备。资料的内容主要围绕在胜任力模型的概念和应用、行业内外标杆公司的胜任力模型,有时候也可以请参会人提前就建模岗位提炼自己认为的胜任力模型,提前思考准备,会议高效输入。
在定资料的环节,如果能有行业内标杆咨询公司建模所使用的各类胜任力卡片做支撑,将使研讨会的召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类卡片不仅涵盖了常见的能力词条,还包括典型的行为特征表现,取得此类卡片可以联系咨询公司合作建模,或者通过行业专家等渠道取得。
定流程的要求。流程结构是共创研讨会是否成功的核心关键,要实现层层拆解,抽丝剥茧,豁然开朗的效果,要遵循基本的逻辑:从目标出发,以终为始,聚焦岗位的任务场景,例如管理岗,可以围绕管理战略、管理任务、管理团队、管理关系和管理自我五个维度展开,如果是专业岗位,则围绕其任务场景开展即可。之后再探寻岗位履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挑战或者痛点,进一步梳理岗位任职者解决问题所需要具备的能力素质要求,最终穷尽行为特征。
图4-5 胜任力建模研讨共识会“三定规划”图
进行建模研讨共创会,除了提前三定以外,在会议进行中,会用到诸多的引导技术,例如团队共创、团队列名法、头脑风暴法、世界咖啡,收敛决策模型等等。这些技术的灵活组合应用不仅需要提前根据研讨结构完成匹配设计,还需要有一名经验丰富的促动师,确保研讨会引导过程的顺利进行,最终取得良好的结果。关于引导技术,不在此处详细介绍,需要读者研读其他资料进行学习掌握。
胜任力建模研讨共创会详细执行步骤及注意事项如下表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