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释史是持续2500年的误解史

此后历朝的老子注释,除了在“自然无为”上面还能纠正时代的荒唐(即统治者的妄作)之外,老子思想的丰富、博大、渊深已经完全看不到。甚至可以说,历代对老子的扭曲比之对自然无为的保留更甚:老子思想被历朝注释者“塑造”成老谋深算、世故惜命甚至阴险狡诈的老滑头。

流传下来注释《老子》的四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宋徽宗(赵佶)、明太祖(朱元璋)、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都是中国皇帝世系里不同寻常、极具个性的人物。他们解读的老子,总体来说是接受老子对治平天下的主要思想:与民休息、清俭寡欲等。这四位皇帝,都是悲情角色:唐玄宗集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于一身,宋徽宗是传世艺术大家却是个被敌国俘虏的亡国之君,明太祖是开国之君却刻薄少恩、斩杀功臣留下污点,清世祖福临少年天子、承前启后,却因情而失常早夭。

由此,这四位皇帝对老子的推崇或钦慕,影响时间较短,他们的一生瑕瑜掺杂,遭遇当世官僚及后世舆论的微词,他们对老子的推崇也就成了中国王朝历史里的“非主流”的异数。就此而论,这几位皇帝对《老子》的推崇与注解,没有对老子思想的认知产生正面影响。

近代以来对老子之道的解释分歧,受文化弱势视角的影响,习惯以西方哲学概念如存在与意识、存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来解释老子的道论,可以视为一种阐释观点的分歧,对老子思想的歪曲远不如历史上这四次误读之扭曲的影响更严重。

在中国思想史2500年的长河里,老子思想真的如“被褐怀玉”一般,被看到、被流传的都是皮毛,真正的价值却鲜有人知道;注释者众多,扭曲歪曲者更多:到处都是水,可是没有一滴可以喝。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令人震惊的一场误读:神一般的对手如儒家大师,拐弯抹角地要把老子思想贬低在孔子之下,从韩愈、朱熹到钱穆、冯友兰都是不世出的大儒,对老子的攻讦可谓深文周纳、语言狠毒、无所不用其极。

老子思想的信徒,也没有领会老子思想的真谛,而是将老子思想降低到为自己生存处境辩护。庄子、韩非子是开宗立派的大思想家,四位皇帝亲自作注,可是他们在理解老子思想上,都有严重的歪曲。

老子思想的流传历史可能是人类大思想家里最扑朔迷离、匪夷所思的一部流传史,这个现象本身比误读了哪些内容更需要去反思。

好在有《老子》通行本(指王弼本)的流传,有1973年长沙马王堆帛书本《老子》的出土,有1998年郭店楚墓本《老子》(1993年出土)的公布,不仅廓清了《老子》其书的诞生年代、演变线索,对老子思想内在完整性的厘清也提供了更多文本的证据。

《老子》文本的廓清,让历史上围绕《老子》注释的很多争执都失去了意义。今天我们可以站在全球思想史的洪流中,从文本到思想、从思想到时代、从时代到历史、从本国到全球,对《老子》思想的本义、时代价值、历史地位乃至民族文化的影响等多层面还《老子》思想一个公道,还2500多年前作为人类文明一员的中国原生智慧一个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