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仁敬诚,明心之妙

估计蔡沈先生也知道我们的基础不足,所以提出“精一执中”“建中建极”这个先圣递相传承的心法之后,怕我们一般人听不懂,玄来玄去,不知所云,就用我们普通人能够领会意思,把这个先圣心法归纳成这四个方面:“曰德,曰仁,曰敬,曰诚”。

首先是德,修心要从修德开始。“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学修大人君子之道,就要把我们心中的光明德性开启出来。那么,这个光明的德性是什么?或者说这个光明的德性在人世间表现出来的样子什么?“曰仁”,仁爱是德行的展现。一个有德行的人,不可能没有仁爱之心,所以儒家才会用这个“仁”字,来代表君子的最高品行。

在《论语》里,孔夫子就讲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老人家为学的根本目标和志向是道,由人道而上达天道。无论是人道还是天道,它的依据是“德”。人的德行有了,在道上的感觉就有了;德积累一分,道就获得一分,德失了一分,道就失了一分。那么,这个“德”要依靠什么来积累呢?要依靠“仁”,仁爱是一个人有德还是无德的标志。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内心里充满仁爱呢?“曰敬”,要有敬畏之心。一个真正的君子要敬畏天地,敬畏鬼神,敬畏生命,敬畏圣人之言。其实,诚和敬经常是合为一体的,儒家讲“诚者,天之道”,由诚到敬,携仁归德,最后就合于大道。德、仁、敬、诚这四个方面,在蔡沈先生看来,是“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

总之,道理都是一样的,中华古圣们虽然用不同语言表达,传之于后世的经典也各有不同,但无非就是要让我们“明此心之妙也”。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每一个人当下所在,能够听、能够说、能够思考、能够运用,都是这个“心”在起作用。只不过我们凡夫没有真正体会到心的妙用,把这个“心”拿来滥用在贪嗔痴上面,这就是不明此心之妙啊!

“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至于说到天道,其实就是我们真正明白心性之妙以后,所体会到的形而上本体。这个天道本体,就是原原本本、严严谨谨、无分无别的心之本体;我们对天道的认识,也不从外得,只能回归到心体之中,从自心中体会出来。天道是从此心中流出,与此心无二无别;人道同样从此心中流出,同样与此心无二无别。所以下面说“言民,则谨其心志所由施”,治理人间世,无非就是明白了此心本体之后,把这个心体的妙用拿出来,然后在人世间严严谨谨地去施行。

“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儒家所推崇的以礼乐文化为核心的治理之道,仍然是从此心中流出,与此心无二无别。“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历代圣贤所流传下来的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也都是这个妙明真心的显现。“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整套理念和方法,也都是从我们的心体开始,然后向天下人推广开来。所以,“心之德其盛矣乎”,我们这个心的内涵、心的妙用,真是太盛大、太了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