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终端是顾客亲身体验、购买产品(服务)的物理空间和场所,是企业(品牌)与顾客交互最重要的界面。零售终端的形态从大型超市、商场,到便利店、士多店(store,小杂货店),乃至无人商店、自动售卖机等,林林总总,丰富多样。从上游厂家(品牌)的角度看,置身其中的整个零售商场(店)是终端,品牌专区、专柜也是终端。由于零售终端是产品价值流流向最终消费者的最后一个闸口,因此对流通价值链上的参与者而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一定边界的区域市场上,比如一个城市、一个县乃至一个乡镇,上游厂家(品牌)通常都会布局多少不等的零售终端。当然不同类别的产品,零售终端的总数量差距是非常大的。一个县域市场(县城加上下辖所有乡镇),手机、家电等类产品零售终端的全部数目可能在百位数水平上,而某些快消品(如饮料、纸品等)则可能达到千位数甚至万位数水平。对于已进驻的零售终端,上游厂家从战略角度,可以将它们分为进攻类、防御类和骚扰类;也可以分为优势类、潜力类和弱势类;还可以分为增强类、维护类和淘汰类。这些不同标志的分类,体现了终端建设和管理的策略和思路。
建设和管理零售终端,首先需确定合格零售终端的标准。它们主要包括3类:
第一,销售业绩标准。零售专家认为,如果在某个零售终端,本品牌产品销售增长,超过了其他品牌(或直接竞争品牌)产品平均增长;本品牌产品销售份额,超过了本品牌在当地所有零售终端的平均销售份额;那么,此零售终端对本品牌而言就是合格乃至优秀的。
第二,终端形象和氛围标准。合格及优秀的零售终端,需符合品牌的价值和风格定位;符合品牌的市场地位;需彰显专业性、规范性、时尚性和创新性;需为顾客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符合顾客的认知要求;需设计情景化的体验环节和体验要素;需体现空间节奏(疏密有致)和商业美感;各个零售终端需体现统一性,等等。
第三,导购人员标准。合格及优秀零售终端,不仅有业绩和硬件标准,更有软件(人员)标准。导购团队需整齐、专业;态度热情,行为规范,令人信任;不仅是产品方面的专家,同时也是沟通专家和心理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