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它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流程设计的目的是要达成流程绩效,并为端到端流程贡献绩效改进或竞争力。围绕流程绩效进行持续的监测、分析与改进,是流程运营的关键。流程绩效管理涉及以下方面:
流程绩效定义。
如果在流程设计阶段已经完成了,就不需要了。在流程运营阶段,重点就是将流程绩效评估落地,保证有责任人,有方法,按规定周期,统计到准确、可信的数据。
如果在流程设计阶段没有完成流程绩效指标定义,则需要补上这个操作。流程绩效指标定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在过程中不断地迭代,找到既相对简单、敏感,又能够真实反映流程目的的指标。
实战过程中,企业往往不愿意持续花时间去思考如何设置合适的流程绩效指标,由于各种原因搁置了,流程团队也往往知难而退。我的经验是,流程绩效定义是最有价值的事情,一定要迎难而上,想尽各种办法去测量它,否则流程管理就会一直停留在做语文题的感性阶段,无法实现量化管理,管理的精细化程度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的需求。有困难很正常,我们要突破它,不精确没有关系,可以先做得粗略一些,只要持续迭代,一定可以找到有效的指标。
流程绩效评估。
定期收集流程绩效评估数据,形成固定格式的流程绩效报表,最好是能够通过IT系统自动实现。如果是人工统计的,要有一定的复核机制,确保绩效数据的真实性。
流程绩效分析。
常见的分析方法有:与目标对比,找到差距;横向对比,按内部按区域/产品/员工/车间等维度对比,找到不同类别业务的差距;与同期对比,分析与去年同期的对比情况,看绩效变化的趋势;与上一期环比,看绩效变化的趋势。
通过各类对比分析,最重要的是找到差距及指标变化的趋势,进而进入业务,找到指标差距与趋势背后的驱动因素,为绩效改进提供输入。
流程绩效改进。
流程绩效改进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采取质量改进的思路;另一种是采取流程优化的思路。两种方式都是可行的,相比而言,流程优化的思路会更系统、更有效,我们更推荐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