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贵阳,大数据产业后来居上

众所周知,贵阳新近成为了国内又一个大数据产业基地,这得益于贵阳的天气、地质环境以及便宜的电价等条件适宜大数据硬件设施的安置。但具备同样条件的地区有的是,此前贵阳在大数据产业并没有什么基础和显著的号召力,短短几年,北京和全国的一批大数据企业进驻贵阳高新区,贵阳大数据产业蒸蒸日上,有人不禁会问,为什么贵阳瞄准上大数据产业并取得超快发展呢?这当中原因很多,但不得不提的是贵阳大数据产业背后的掌舵者、时任贵阳市委书记陈刚同志(此前任北京市朝阳区区委书记,后当选北京市委常委),这位博士、教授级高工出身的掌舵者对大数据产业有着精深了解和独到眼光,并充分发挥其号召力与组织力,推动了大数据产业在贵阳的快速集聚发展。

贵阳大数据产业属于一个在没有历史基础的地方造就高新技术产业的案例。可以看出,一个区域即使不具备产业基础,更说不上号召力,但只要拥有了有号召力的带队者、领头羊,仍然可以书写产业传奇。

图 贵阳成为国内重要的大数据产业聚集地

2、产业定位保持与更新

园区、新城经过一段时期的运营,加之科技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园区的核心产业、主导产业往往不再是星光熠熠,逐渐归为平常甚至走入了没落。产业在升级,区域在转型,城市在更新,园区提升更新的步伐也在加快。过往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工业园向电商园的转型,成功者有之,业绩平平乃至落魄的也不少。当下,AI、5G等产业成为大趋势,一些传统园区纷纷将产业定位转向AI、5G等相关行业领域,期待借机二次发展。

老园区欲焕发二次青春,产业定位紧盯未来产业、热门产业是大势趋势,有意思的是产业二次定位再次面临“产业定位的宽泛与精窄”问题,产业资源整合储备能力、区域支柱产业的竞争力、区域产业集群的号召力仍然是影响二次产业定位的关键因素。

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关系到产业园区、产业新城的未来发展,清晰精准的定位将加速园区、新城的经营发展,但定位是一个相对概念,前期不可能有绝对的精准清晰。在前期工作中应该采取调研分析的综合方法进行产业规划与定位,力求精准、精细。强劲的资源整合能力往往可以左右产业规划与定位,让园区在产业构成与产业链的选择对接上能够丰满而不局促。后期强劲的招商能力可以弥补定位工作的不足和提升前期定位的层级,而且不论主动还是被迫,不论适应外部环境变化还是追求内生发展,园区都可能对产业定位进行再调整。

园区产业规划与产业定位,说简单不简单,说复杂不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