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包含列在「身体与语文」名目下的两篇文章,以及列在「前瞻与反思」搁下的两篇文章。前三篇文章的旨趣与前面两节所说的其实很难完全切割,但为突显身体哲学的论述具有显着的文化功能,所以特立「身体与语言」一节。
赖锡三〈《庄子》身体观的三维辩证〉一文从从「符号解构、技艺融入、气化交换」三种角度入手,探讨庄子的身体观。晚近港台与海外研究庄子的学者,颇有人重视庄子气化主体的特殊涵义,赖锡三是此波潮流的代表性学者,本文的身体观也是建立在此基础上面。本文首先连接气化身体观与神话的变形身体观,指出气化身体观的远古源头,战国儒道诸子继起,将之转述为「流形观」。其次,主体与世界的关系不会只是美学的关照,而是借技、借物以体道,庄子哲学因而蕴含了在人间实践的向度。赖锡三此文同时突显庄子思想的解构面与建构面,庄子既反对必然僵化的体制,但也不能不承认人的身体的社会性必然带有社会符号的性质。
张曙光〈由「指」看人的符号活动的身体性、公共性和创造性〉一文探讨符号学上「能指」、「所指」的「指」的隐喻之内涵。「能指」、「所指」的「指」接取自手指之喻,在人的劳动过程中,手扮演重要的角色,手段、手法这些日常语言皆由「手」的功能引申出「技巧」、「技术」之意。「指」字「从手,旨声」。「旨」者,美也。「旨」、「指」之所以有美的意思,当在它做事之灵活善巧。人的身体活动可说是最初的符号活动,用海德格的语言讲,也就是身体的原初的诠释性格,是「能指」与「所指」,个体性与公共性的统一。
本书最后殿之于两篇综述性的回顾文章,首先是陈景黼的〈当代欧美学界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综述〉,此文探讨欧美汉学家的中国身体哲学的论点。作者分别从:(一)自我与身体、(二)心理活动与情绪、(三)古典医学与身体、(四)工夫与身体、(五)精神、身体、国体等五个向度,介绍当代欧美汉学领域的中国古代身体观研究。本文使用的「身体观」一词较为广泛,因此,容纳的相关研究成果也特显丰富。安哲乐、Rodney Leon Taylor、罗浩(Harold D. Roth)诸人的研究相对之下较为密集。本文指出现代中国学者对身体观的解释,偏重中国传统的气论,西方学者则会援引古希腊的哲学或宗教的背景,以作为探讨中国身体观的有力参照。
最后一篇是赵雪君的〈华文学界身体研究概述〉一文,此文介绍晚近华文世界的身体论之研究,作者将相关领域的研究分成「身体感」与「身体观」两个领域,在身体观此一区块,作者又分成「医学的身体」、「修养的身体」与「人文的身体」这三个版块。晚近华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如杜维明、杨儒宾、余舜德、蔡璧名、黄俊杰、李健民、陈立胜、彭国翔、周与沉诸人的研究被分别置入相关的领域。晚近华人地区的身体研究无疑受到西方与日本的影响,但作者也提到实质上是在「身体主体」此西方范式与「形气神」此东方范式下个自展开的,「身体」是东西方思想汇聚的一个独特的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