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数字供应链管理的 “174 模型”

(一)“1”—— 一大价值主张

“1” 代表将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被动管理模式转变为主动的供应链价值创造模式。这一主张强调供应链不再仅仅是成本中心,更要成为价值创造中心,通过数字化手段主动为企业赋能,创造更多价值。

近年来,众多企业提出供应链从成本中心向价值创造中心转变的口号,与这一价值主张一脉相承。在数字供应链转型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管理思维,聚焦全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从需求研判、规划、设计,到采购计划、招标采购、施工结算,再到运维、拆除和回收,形成全价值链闭环,在每个环节都积极探索价值创造的可能性,通过数字化手段为企业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供应链的价值最大化。

(二)“7”—— 七大业务核心根基

“7” 指的是企业在进行数字供应链转型时,无论规模大小、行业差异,都必须涉及的七大核心业务环节,分别是计划管理、招采管理、合同管理、供应商管理、物流供应管理、质量管理和结算管理。

这七大业务环节是供应链运转的基础,也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切入点。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对每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建立相应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和流程。例如,在计划管理环节,通过数字化工具实现需求预测的智能化和计划制定的协同化;在供应商管理环节,构建数字化的供应商信息库,实现对供应商的动态评估和管理。只有夯实这七大业务核心根基,才能为数字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和持续优化提供有力支撑。

(三)“4”—— 四大落地能力

“4” 代表企业实现数字供应链转型所需具备的四大关键能力,即业务规则梳理能力、数字技术应用能力、数据指标构建能力和专业知识沉淀能力。

  1. 业务规则梳理能力:不同企业的业务规则存在差异,数字化转型的前提是清晰梳理企业自身的业务规则,包括规章制度、业务流程、管理机制等。数字化只是将这些业务规则显性化、系统化的手段,只有明确业务规则,才能确保数字化系统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有效支撑业务开展。
  2. 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企业需要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数字技术,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并将其有效应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例如,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市场需求分析和供应链风险预警,利用区块链技术保障交易安全和数据可靠。
  3. 数据指标构建能力:数据是数字供应链的核心驱动要素,企业需要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指标体系,明确数据采集、清洗、加工、分析和应用的流程。通过数据指标的监测和分析,为供应链决策提供依据,推动供应链持续优化。
  4. 专业知识沉淀能力: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是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供应链转型过程中,需要将这些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梳理和沉淀,并融入到数字化平台中,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复用,为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和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企业在推进数字供应链转型时,可依据 “174 模型进行自我审视,明确自身在价值主张、业务根基和落地能力方面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先练好内功,再稳步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