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衣裳而天下治

在黄帝之后,古史上记载又有五位天子陆续登场,他们分别是少昊、颛顼、高辛、唐、虞,称之为“五帝”。五典,就是指“五帝之书”。

唐,就是尧帝;虞,就是舜帝。孔安国说“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三坟是讲天道,五典是讲常道。什么叫常道?就是回归人道。人道之常,孔夫子总结出来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嘛!当然,因为五典已经失传了,我们这五位老祖宗的书里,到底讲的是不是“仁义礼智信”这五常,我们也只是推测而已。我们都知道孔夫子是“述而不著”,只是叙述先代圣人、圣王们的思想,自己从来不搞花样翻新的创作,不像现在的很多学者文人,动不动就著作等身,好吓人的!孔夫子既然是“述而不著”,而且以他老人家的诚信,自己也不会发明一套新东西,所以孔夫子所言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也是传承自上古圣王的精神。可以这样说,儒家所提倡“五常”,作为人伦常道,虽不一定是原汁原味“五典”里意思,但是也不会有什么违背的地方。

相传少昊是黄帝的儿子,颛顼、高辛(帝喾)两位是黄帝的孙子。再后来就是唐尧、虞舜,这是孔夫子最佩服的两位上古圣王,也是中国历代统治者治理社会的最高目标。致君尧舜嘛,君王要做到跟尧舜一样,那就到顶了!

古书上讲“三皇五帝”,说黄帝是“垂衣裳而天下治”,不需要用那么多的严刑峻法、不需要那么多的军队、警察,不需要那么多的强制性手段。好像只要把衣衫抖一抖,跟大家说把衣衫穿好一点,冬天穿暖一点,夏天穿凉一点,男人要穿男人的衣服,女人要穿女人的衣服,这就天下太平了。实际上,所谓“垂衣裳而天下治”,是一个比喻,是比喻人人知礼仪、礼节。我们今天上课前给孔夫子鞠三个躬,虽然只是简单的礼仪,但也是秉承了古风。礼虽然很简单,但礼的精神俱在,表达对古圣的敬意,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态度。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这一套礼仪的话,人心隔肚皮,谁知道你心里想什么?两个陌生人见面,如果没有礼仪表达善意的话,就只会相互提防、猜测、视对方为潜在威胁,那就很危险了。但是有了礼仪以后,不管是西方的握手礼也好,还是我们的打拱作揖、双手合十,都是善意的表达。西方人伸出手来相握,知道我手上没有暗器,不会暗算你,我是来交朋友的,对不对?有了这一套礼仪以后,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很好相处了。

“三坟”“五典”的内容,就是从伏羲、炎帝、黄帝,到夏代以前的尧、舜时期,中华文明持续发展的这么一个线索,其核心精神就表现在礼乐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