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涨价的两种思路
一种是厂家通过重新设定厂方、经销商、终端、消费者等各个渠道环节的利润及利润取得方式,软硬兼施推动价格上涨;
另一种是厂方遵循供需矛盾的经济规律,通过发货量的管控,使供应量总体小于需求,“物以稀为贵”,货源不足,渠道客户提高销售价格,从而推动价格上涨。茅台、五粮液等名酒,对量价的策略是使用最为频繁的。
2.涨价频率:一年以一次为宜,最高不超过两次(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特殊产品除外)
每一次涨价最核心的环节,是终端的接受程度。每一次产品涨价,终端都需要与消费者重新沟通,而且终端售价的上涨要滞后于厂价、批发价的上涨时间,一般滞后3个月左右。而终端对新的产品售价的接受时间也要3个月至半年,如果消费者刚接受新的产品价格,终端马上又要涨价,消费者第一会非常反感,第二可能会转向其他品牌。而终端出于不愿意得罪客户的考虑,往往便会将该产品雪藏,让该产品成为自然动销状态。很多产品便是被频繁涨价涨死的。
3.涨价幅度原则:小步快跑,不能一下子太过激进,迈大步
茅台、五粮液、国窖1573等名酒的稀缺性、限量性、需求不可替代性,让它们往往可以在提价上比较“任性”,然而大多数中高端酒企没有茅台、国窖1573的贵族命,激烈的市场竞争让大家在提价幅度上如履薄冰。提价幅度过高,提价失败的风险成倍增加,更为关键的是消费群体的流失。酒企要客观地认识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渠道掌控力,既不要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确定自己的合理涨价幅度。涨价失败,往往意味着酒企信用的破产。
4.涨价的两个关键时间节点:淡季涨价、节前涨价
节前涨价(中秋、春节):节前涨价以茅台、五粮液等名酒为代表,借助节庆期间消费者的刚性需求,确保涨价的成功,同时实现利润提升的目的。选择这类时间点涨价的企业,品牌要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或者对渠道具有强势的掌控能力,否则很有可能“偷鸡不成蚀把米”。
淡季涨价(春节到端午节期间):白酒节庆期间的销量往往占到全年销量的70%以上,淡季涨价可以为涨价成功留足充分的操作时间,为旺季价格自然上涨储能,同时又不会有过大的业绩压力(此时产品无论价格高低均不会有太大销量)。这是绝大部分中高端酒企的现实选择。淡季涨价,如果渠道及消费者接受度不高,可以通过旺季做促销活动的形式进行弥补,所以风险相对较低。
5.常见提价路径
首先,营造涨价预期,在公开或私下恰当的场合,恰到好处地泄露涨价“天机”,在自媒体上引发讨论;其次,重新调整建议零售价及消费者成交价,大力度宣传造势,营造涨价氛围,给消费者、终端一种涨价预期及缓冲期;再次,调整终端供货价,提高终端进货成本,让终端不得不提高销售价格;最后,调整经销商供货价格,实现涨价目标。
6.原则上不能直接说出厂价/供终端价/团购价等关键价格
如果不是像茅台这种消费者基本无议价权的产品,产品的出厂价/供终端价/团购价等关键价格还是保持神秘的好。毕竟每个客户的利润需求及操作模式不一样,厂家公布的价格,永远会得罪一部分客户群体。同时,如果价格透明,会让消费者去试探性询价,从而在多次博弈过程中拉低成交价格。所以出厂价/供终端价/团购价等关键价格只说提升多少钱,或提升多少幅度即可,不能直接说提升至多少钱。
如在出厂价方面,海之蓝每瓶上涨4元,天之蓝每瓶上涨6元,梦之蓝系列每瓶分别上调5元和10元;在终端供货价方面,海之蓝每箱上涨60元,天之蓝每箱上涨100元,梦之蓝M9每箱上涨600元。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茅台、五粮液的出厂价基本尽人皆知,但是洋河海之蓝、天之蓝、梦之蓝虽然已经推出十多年,但是其出厂价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个谜,这就是价格管理水平!
7.团队的理解及执行力是涨价成败关键
每一次涨价一定要对团队进行充分的沟通与培训,让每个人都能够理解涨价的目的与意义,尤其是要对涨价话术做好培训及演练,减少渠道阻力。
三、常见提价策略
方法其实也就那么几个,为什么有的企业有效,有的企业无效?提价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提价要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及市场发展阶段,列出涨价成功的关键与本质,对症下药,多措并举,打好提价组合拳才能取得良好效果。
1.通过收取经销商/终端产品保证金(月返/季返/年返)的形式
通过收取经销商/终端产品保证金(月返/季返/年返)的形式,提升经销商/终端的进货成本,从而促进各环节提升售价。
注意:产品品牌力及渠道掌控力须较强,否则很有可能引起渠道的强烈排斥,从而导致提价失败。
2.涨价配套消费者促销活动
在一定时期内,以提升消费者价格感知为主,将涨价所获得的部分利润或全部利润以其他促销形式返还给消费者,即让消费者仍然以原来的价格买到同样的商品,给消费者缓冲时间,防止消费者消费品牌转移。当舆论造势达到一定程度,与消费者沟通达到一定阶段后,消费者也知道该产品涨价是厂方行为,全国、区域均涨价,而非终端个人行为或某一区域行为后,消费者抵触情况自然减少。而后在恰当的时间逐步削减促销力度或变换促销形式,直至恢复正常水平。消费者的心理往往都是不怕买到高价货,就怕自己买到高价货。
3.做好涨价后的终端利益分配
涨价后,给目标终端一定的原价货物配额,或者在涨价前给目标终端在一定时间内以原价进货配额,减少涨价阻力。终端其实对于涨价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如果终端有库存,涨价后,终端的利润便会大幅增加;恨的是,如果终端没有库存,那么涨价的红利便无法享受到,还要冒丢失客户的风险。所以为了减少阻力,增加终端的推力,涨价后,对目标终端给予一定的原价货物配额,或者在涨价前给目标终端在一定时间内以原价进货配额。
配额分配原则可以根据年度签约量、月均动销量、库存情况、季度配额情况等因素综合确定。
4.做好涨价后的经销商利益分配
将年初批发市场价格设定在一定值,若年底批发价超出年初值,公司拿出一定的涨价利润进行经销商奖励,以刺激经销商提价稳价的动力。
5.产品升级涨价
酒企对现有产品进行升级,一是产品外包装的升级,包括包装材质提升、防伪技术应用、设计优化等;二是产品内在的提升(酒质量的提升),包括酒质、口感、陈年酒、勾调方式、质量标准等。如天之蓝在2018年进行的涨价方式之一便是产品内在的提升,升级卖点为“特级原浆、陶坛存储、绵厚更顺喉”。
洋河是产品升级涨价策略运作的高手,读者去看看2003年的洋河蓝色经典系列产品,跟目前的产品相比,你会发现已经是天壤之别,完全是一个全新的产品。但是每一次升级都不会是全新的产品升级,变成消费者完全认不出来的产品,而是小步快跑式的渐进式升级。升级后的产品一定要有亮点,既然你要让消费者多掏钱,那么理由一定要给充分。
6.控量提价
酒企控制产品供应量,通过供需规律实现产品的自然涨价。茅台、五粮液等一线名酒,由于品牌的不可替代性及自身渠道管控模式的特点,往往采取此类方式来管控市场价格。但是一般的酒企,由于产品可替代性较高,停货往往不能达到预期效果,反倒会有渠道客户、消费者流失的风险。
7.缩减经销商折扣或渠道政策
缩减经销商折扣或渠道政策,都是减少渠道利润空间的方式。减少经销商折扣适用于渠道掌控力较弱、品牌流通性较强的知名酒企,如剑南春在某次对水晶剑的调价中便采取“随量折扣,减少25元/瓶”的方式。
此类涨价方式风险较大。
8.变换促销形式
将渠道促销方式由较易折现的物品,转换成不易折现的物品,如买酒赠烟/加油卡/购物卡,换成买酒赠实物等。
将促销主体由纯渠道促销,变成消费者促销为主、渠道促销为辅,直至取消渠道促销,完全消费者促销。
9.价格双轨制
针对经销商/终端签订年度合作协议,约定年度任务量,任务量内货物按计划内价格执行,任务量外货物按计划外价格执行。这样可以使客户更加理性准确地签任务量,而不是敷衍了事。任务量签少了,货不够卖,需要高价进货;任务量签高了,任务完不成,拿不到满额返利。
价格双轨制可以提升货物的稀缺感,使客户能够有合理的库存,且库存压力大时不盲目低价出货。
这个方式需要酒厂具有极高的定力,不要一面临销售压力,便无原则发货。
10.炒作瓶贮产品或老酒
瓶贮产品是指以包装生产日期作为年份酒计算依据,规定包装生产后贮存时间达一定年限以上的成品酒。瓶贮年份酒概念为泸州老窖国窖1573公司在2016年首创。
通过炒作瓶贮产品或老酒让渠道/消费者感觉到自己手中的产品每一年都在增值,可以增强产品的价值感。同时,也间接有利于提振渠道信心,渠道库存过大时,由于产品每一年都在增值,不至于低价清仓,对价格的提升有间接帮助。
11.跟随性提价
行业领导者或同价位的主竞品提价,跟随同步涨价。
这个策略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搞清楚竞品提价的核心意图及配套动作,有的企业可能只是明涨暗不动,如果贸然跟随提价,很有可能踩到雷。
12.附:2000—2018年高端白酒三大代表品牌价格变动情况
2000年到2018年高端白酒三大代表品牌价格变动情况,如表4-1所示。
表4-1 2000—2018年高端白酒三大代表品牌价格变动情况表
公司 | 提价时间 | 提价产品 | 提价事件(元/瓶) | 单品涨价空间(元/瓶) | 提价幅度(%) |
贵州茅台 | 2000年 | 53度飞天茅台 | 出厂价185 |
|
|
2001年8月 | 出厂价由185涨到218 | 33 | 18% | ||
2002年 | 出厂价未涨 | 0 | 0 | ||
2003年10月 | 出厂价由218涨到268 | 50 | 22.9 | ||
2006年2月 | 出厂价由268涨到308 | 40 | 14.9 | ||
2007年4月 | 出厂价由308涨到358 | 50 | 16.2 | ||
2008年1月 | 出厂价由358涨到439 | 80 | 22.6 | ||
2010年1月 | 出厂价由439涨到499 | 50 | 13.7 | ||
2011年1月 | 出厂价由499涨到619 | 129 | 24 | ||
2012年1月 | 出厂价由619涨到819 | 200 | 32.3 | ||
2018年1月 | 出厂价由819涨到969 | 150 | 18.3 | ||
五粮液 | 2001年 | 52度水晶瓶五粮液 | 出厂价248 |
|
|
2003年9月 | 出厂价由248涨到328 | 80 | 32.3 | ||
2005年1月 | 出厂价由328涨到338 | 10 | 3 | ||
2006年1月 | 出厂价由338涨到348 | 10 | 3 | ||
2006年7月 | 出厂价由348涨到368 | 20 | 5.7 | ||
2007年2月 | 出厂价由368涨到388 | 20 | 5,.4 | ||
2007年10月 | 出厂价由388涨到418 | 30 | 7.7 | ||
2008年1月 | 出厂价由418涨到438 | 20 | 4.8 | ||
2008年8月 | 出厂价由438涨到469 | 30 | 7.1 | ||
2010年1月 | 出厂价由469涨到509 | 40 | 8,5 | ||
2011年9月 | 出厂价由509涨到659 | 50 | 30 | ||
2013年2月 | 出厂价由659涨到729 | 70 | 10.6 | ||
2014年5月 | 出厂价由729下调到609 | -120 | -16.5 | ||
2015年8月 | 出厂价由609涨到659 | 50 | 8.2 | ||
2016年3月 | 出厂价由659涨到679 | 20 | 3 | ||
2017年6月 | 出厂价由679涨到739 | 60 | 8.8 | ||
2018年1月 | 出厂价由739涨到789 | 50 | 6.7 | ||
泸州老窖 | 2001年3月 | 52度国窖1573经典装 | 出厂价288 |
|
|
2003年1月 | 出厂价由288涨到318 | 30 | 10.4 | ||
2004年11月 | 出厂价由318涨到338 | 20 | 7.5 | ||
2007年1月 | 出厂价由338涨到388 | 50 | 14.8 | ||
2008年7月 | 出厂价由388涨到468 | 80 | 20.6 | ||
2009年12月 | 出厂价由468涨到519 | 50 | 10.9 | ||
2010年11月 | 出厂价由519涨到619 | 100 | 19.3 | ||
2012年12月 | 出厂价由619涨到889 | 270 | 43.6 | ||
2013年7月 | 出厂价由889涨到999 | 110 | 12.3 | ||
2014年7月 | 出厂价由999下调到560 | -439 | -49.3 | ||
2015年1月 | 出厂价由560涨到620 | 60 | 10.7 | ||
2017年3月 | 出厂价由620涨到680 | 60 | 9.6 | ||
2017年7月 | 出厂价由680涨到740 | 60 | 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