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前面讲要以“知、仁、勇”的精神实践我们的人生,在人间五伦中体现这三达德。但是,这样的实践对于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精神历程。因为每个人性格不同、智商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生境遇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按照佛教的说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时节因缘。所以,《中庸》这里就总结出了三种人。
第一种人是“生而知之”,生下来就知道,不用学习锻炼,这很了不得,是上天选中的人,是天生圣人。这样的人太少见,起码在我的人事圈子中还未见过。第二种人是“学而知之”,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自己通过努力学习得来的,尤其是在学道的人当中,很多人是通过寻师访友、苦修苦练才达到通达无碍的境界。第三种人是“困而知之”,他既不是天生的圣人,也不爱学习,但是命运对他很好,把他逼到这条路上来了。说实话,波师兄就是这样的人。因为自己过去走的所有路子,到头来都行不通了,在万般无奈的困境当中,自己才悟到应该走这条正路,才开始学习佛法,学习圣贤之道。
虽说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求学的原因也不一样,但只要你走上这条道路了,最终的结果则是一样的。真理只有一个,对于大道的认识、对于天理人伦的认识,无论你从哪个路子过来,最终达到目标了,都是一样的。
我们这个年龄都是背过《毛主席语录》的。毛泽东就说过:“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条语录和西方人说的“条条道路通罗马”也是一个意思。只不过有些人的道路比较直,有些人的道路比较弯曲,这是你个人的人生命运,没有办法的。虽然闻道有先后,但是只要闻道了,只要你贯通了、豁然大悟了,就明白大道是惟一的,结果就是一样的。
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对号入座,看看自己到底是哪一种人?是生而知之的人?还是学而知之的人?还是困而知之的人?
不过,孔夫子也不敢说自己是“生而知之”,他的自我评价是:“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所以,我们绝大多数人恐怕都要走“学而知之”的路子,趁着还比较顺利的时候,多花点时间好好学习,不要等到自己走入了困境的时候,才想起学习。“困而知之”,这个不划算啊!实际上你提前进入学修的状态,就不会走入各种困境,况且,有些人即使走入困境了,也未必能够“知之”,往往一困就给困死掉了。金融危机那么多大老板自杀,就是困而不知。所以,我们趁现在要珍惜自己的自由之身,能够“学而知之”,将来可能更保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