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还是那个官媒,《人民日报》也还是那个《人民日报》。然而一个说话方式的“小”转变,却可以触发完全不同的群体反应。
以小见大的看待这件事情,我们看到的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一个大环境的改变——老苗曾在本书前面不厌其烦的重复这个观点:传统营销是“渠道为王”时代下的灌输式营销,互联网的营销是“内容为王”时代下的互动式营销。
灌输式营销,不期待获得受众参与(媒体特性所致),想得是鼓动大家,获得情绪,赢得掌声。要求语言堂堂正正、铿锵有力、不可辩驳 。
所以我们看到的企业宣传语也好,品牌主张也好,老板和营销人的讲话也好,都是一本正色的讲述产品的卖点、企业的使命、公司核心价值、企业的文化、情怀什么的。
总之是我们的企业和产品很牛逼,我们很有情怀,我们是有抱负的团队,来来来,快到我碗里来。
在渠道为王、受众无法参与到企业信息中的时代,这种方法无疑是最有效的。
而现在的互动式营销,信息传递时要的是“对话”感,首先企业的身段要低,跟消费者距离要近,所以近些年崛起的企业老板貌似都很亲民。
更重要的是,你传递信息时,要留给受众说话的空间。这跟以前大不一样,以前相当于企业在舞台上讲话、表演,观众只需要提供掌声、喝彩声就行了,大不了骂娘走人;而现在是你走下台来给大家表演,观众还要跟你一起演,就像军装秀的火爆,是因为参与者也在其中。
“自己永远是最重要的,自己永远是舞台的中心”,“人的一生都是在追求自己的重要性和存在感”,这是最深刻的人性。
比受众参与空间更重要的是——你信息的调性,这里说一个关键词,叫“语境”。
不同的语境,说话的调性必须要不一样,同一个人,演讲的时候跟谈恋爱就不能调性一样,酒桌上说话跟商务谈判的调性也不能一样。
传统的堂堂正正、铿锵有力的信息风格,在互联网的语境中,就像你平时上街买个烧饼买个西瓜,却用播音腔跟人对话一样,显得是在“不说人话”。
这就是老苗要讲的互联网内容营销要素的第一个要素——人格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