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谋家们的挡箭牌

喜欢阴谋、权谋的人看到这一章都立即兴奋起来,好像给了他们神秘法宝似的。韩非子第一个对本章的“用法”做出歪曲式案例引证:越王入宦于吴,而观之伐齐以弊吴。吴兵既胜齐人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故可制于五湖。故曰: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晋献公将欲袭虞,遗之以璧马;知伯将袭仇由,遗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是谓微明。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韩非子·喻老》)。

韩非子举了三个春秋时期的著名事件,一个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前494年),越王勾践夫妇带着范蠡去吴国为奴三年,取得吴王同情后释放回越国,卧薪尝胆,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积累国力,谋图反攻(详见《春秋基因》第26章),趁夫差发动对齐国战争之时(前482年),偷袭吴国取胜的故事,用以说明这是“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韩非子说的“处小弱而重自卑,谓损弱胜强也”,所指的正是越王勾践之事。

第二个案例是晋献公时期,假虞伐虢的故事,以美玉与宝马赠送给虞国国君,请求借道攻打虢国,虞国大臣宫之奇反对借道,说出“唇亡齿寒”的典故,但虞公不听,先后两次借道给晋国,结果第二次晋国灭了虢国(前655年)之后,回师途中,顺手灭掉了虞国,将四年前赠送给虞国的玉璧与宝马又拿了回来。当初劝说晋献公不要舍不得宝物的荀息,牵曩所遗虞屈产之乘马奉之献公,献公笑曰:马则吾马,齿亦老矣!韩非子以这个故事说明这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第三个案例是前458年晋国权臣智伯在袭击仇由之族前,因为仇由国在山中,路途不便,就先铸造了一口青铜大钟,说要赠送给仇由国,其实是以运送大钟为名,修建道路,方便出兵。仇由王不知是计,也不听劝告,接受智伯的礼物。结果智伯率领韩、赵、魏家及自家兵马,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仇由的故事。

类似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互不侵犯协议及瓜分波兰密约,却在准备充分之后,突然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入侵苏联一样,是战争前迷惑对手、让对手放松警惕的战争阴谋,韩非子举智伯袭击仇由的事,说这是老子的“微明”,还给他所谓的阴谋加了一个光环:起事于无形,而要大功于天下。

与本章有关的还有一个历史大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契丹欲争蔚、应、朔三州地界,事有萌芽,上深以为忧。上又以夏人为忧,曰:若有北事,则两面俱受敌,奈何?后数日,上又言:契丹如此旅拒,奈何?安石曰:契丹龊龊争尺寸地界,其略可见,何足忧?不知陛下忧钱粮不足耶?忧人众不足耶?忧无人材与计事耶?

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期间,收到西夏与契丹两股北方民族的威胁,此时北宋正要对西夏用兵,契丹觊觎蔚、应、朔三州的土地,宋神宗深感忧虑,王安石则提议要做出取舍。《宋史·韩琦传》记载:疏上,会安石再入相,悉以所争地与契丹,东西七百里,论者惜之。这件事在王安石政敌的笔下,变成弃地求和,邵伯温《邵氏闻见前录》:时王荆公再入相,曰:将欲取之,必固翕之也。以笔画其地图,命天章阁待制韩公缜奉使,举与之,盖东西弃地五百余里云。

1068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开始熙宁变法,至1076年王安石去职,对契丹弃地求和的事,发生在1073年,成为攻击王安石的重要罪证,苏辙在1086年宋神宗死后的一个弹劾奏章里说到这个事件:缜昔奉使定契丹地界,举祖宗山河七百余里以资敌国,坐使中华之俗陷没方外。而王安石劝说宋神宗引用的老子之言“将欲取之,必固翕之”,也不伦不类地做了委曲求全的垫背。

朱熹(1130—1200年)直接说:老氏之学最忍,它闲时似个虚无卑弱底人,莫教紧要处发出来,更教你枝捂不住;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闲时他只是如此柔伏,遇着那刚强底人,它便是如此待你(《朱子语类辑略·卷七·论诸子、老释附》),都是在以本章内容说事。

那么,老子本章是不是在传授“所以深争”的阴谋方略?“柔弱胜强”是不是在教唆“处小弱而重自卑”的示弱蒙骗伎俩?老子所说的“微明”是不是如假虞伐虢、智伯袭仇由那样,是一个战略欺诈的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