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区域的管理,不仅与文化差别有关,而且与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和偏好紧密相关。世界上的事情没有一帆风顺的,一百多年前,壳牌石油的创始人马科斯在西方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开始向东方发展,与美孚在远东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壳牌遇到了一个中国特色式难题,差点使马科斯栽了。
马科斯采用油轮散装运输煤油,这是他对抗美孚的法宝。随之而来的散装销售方式,同美孚的罐装销售相比有着明显的价格优势。因为节约了外包装成本,壳牌在欧洲节节逼进,使美孚有点难以招架。但在远东,这种计算成本的公式却行不通。
马科斯压根儿没想到,奇怪的东方人竟然宁愿高价买美孚五加仑一罐的罐装煤油,不愿买相对价格低廉的壳牌散装煤油。作为英国老板,他不清楚同质同量的煤油,竟然有人宁愿多花钱。也许,西方人对东方的神秘感,就是在这种不理解中产生的。但是,商业不承认神秘,只讲究利润。于是,马科斯要弄清究竟是怎么回事。实际一调查才发现,那些在他看来没有用的铁皮罐,在东方人眼里却是宝贝。一旦罐子里的煤油用完,人们还可以把马口铁皮罐用来做多种用途。空罐子清洗干净,用泥沙和秸秆吸附去除残留的煤油味,就可以用来做厨房的容器、水桶、鸟笼、鸦片烟杯、手提炭炉、茶叶筛子等等各种各样的东西。时间一长,这种马口铁皮罐已经成为东方平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短缺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这种包装材料的多种用途还到处可见。例如,就在中国“学大寨”的热潮中,随着日本化肥的进口,当时的农民往往把化肥的化纤口袋洗干净裁剪缝制成衣服。笔者当年就穿过这种“新式短袖”,上面的“尿素”字样隐约可见。笔者所在的村子,几乎人人都有这种衣服。1978年恢复高考后新生报到时,偶尔还能在人群中看到这种服装。精明的农民在买化肥时,毫无疑问要把包装袋的再利用价值计算在内,相比之下,国产化肥的牛皮纸袋子,外包装利用价值就远远比不上日本尿素了。尤其是在那个每年一人只发一丈七尺四寸布证的年代,化纤尿素袋就更是珍品了。至于包装箱汽油桶之类东西,则更具有多种使用价值。所以,一百多年前的东方人,在买煤油时把美孚的铁皮罐当宝贝也就不足为奇了。
出于这种原因,东方人宁可花更贵的钱去买美孚的罐装煤油,也不愿意去买价钱更为便宜的马科斯散装煤油。甚至有中间商对马科斯断言,如果他不能把自己的煤油也用罐子包装起来的话,那么有可能“连一个买的人都没有”。这个结论让马科斯啼笑皆非。但是,市场就是市场,商家只能按市场的需求来做。马科斯当机立断,先采取应急措施,在苏格兰建立起了相应的制罐厂,很快就租用船只把大量铁皮罐紧急调往东方。在局势稳定之后,他又迅速在位于东方的储油地建立制罐厂,给自己的散装煤油也加上了罐子。既然包装罐是吸引顾客的因素之一,马科斯干脆借题发挥,把包装罐做得比美孚更好。为了与美孚的蓝色罐子相区别,马科斯将自己的罐子全部刷成鲜艳的红色。由于铁皮罐是在当地生产,所以成本低廉,而且崭新耀眼,不像美孚的罐子经过长途运输变得锈迹斑斑,起码脏污的程度要轻得多。这样,壳牌的罐子更受当地人的喜欢。
不久,标志着壳牌占领市场的红色铁皮罐开始流行,甚至有人只是单纯为了想要个罐子也来买煤油,东方的市场就此打开。包装物的附加值,给马科斯上了一课,也对其他商家不无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