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的企业对终端沟通的深度也有不同要求。
名牌企业利用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能调动终端及渠道资源,同时其信息传递和消费者培养的职能更多通过品牌打造实现,这导致了名牌产品选择终端会更加重视产品展示和物流职能,更多的产品展示意味着更多的销售机会。
而对于大多数的普通品牌来说,信息传递和消费者培养才是更加重要的,在缺乏有效信息传递情况下,更多的曝光率可能会使产品死的更快。
竞争的加剧也导致产品关注度的改变,你需要更多的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甚至是“洗脑”。
以前包子好吃的标准是“薄皮大馅”,当大家都是薄皮大馅的时候,你用“灌汤小笼”就能区隔,之后就要用各种口味、各种食材、各种讲究,到最后可能还需要去讲故事了。
当包子拥有这些差异点后,做包子的掌柜就需要把这些信息传递出来,甚至要教育消费者,包子铺就需要承担更多信息传递职能了。
电商终端的天生劣势是,在消费体验和实物感知方面弱于实体店。他们从建立之始就比较重视传递信息和消费者培养的职能。
早期实践者们挖空心思来弥补“体验感弱”这个劣势,从可感知甚至充满诱惑力的详情页,到动辄就“亲”的淘宝体,以及对消费者评论的应用,新时代的营销者居然把劣势转化成了优势,很多情况下,顾客在网上对产品的感知比一般的线下终端还要深刻,还要接收到更多产品和品牌信息。
电商的强大,不光因为它自己,更因为它还有个特别牛的亲戚——互联网。
以前老苗撕过,互联网对营销的本质影响,是把营销的根子——购买行为模式给改变了,是一场真正的革命。
购买决策的5个阶段模式中,通过网络进行信息收集,成为了购买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购买决策5阶段:问题认识——信息收集——可供选择方案评估——购买决策——购买后行为)
以往的“随机性购买+计划性购买”的出行购物模式,变成了现在的“随需而搜+搜中即拍+便利性补充”的线上加线下的复合购物模式。
互联网在提供信息内容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前在线下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网上却能搞定:比如讲述品牌故事、对竞品进行全方位对比、让消费者看一个五分钟的视频、读一篇有关消费者教育的文章、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口碑传播。
由于互联网推广带来的消费需求和购买行为,更大可能流向电子商务,并且这种趋势会进一步加强。能够吃到互联网发展及推广的红利,也是电子商务威力巨大的原因。
然而,电商并非十全十美,上面提到它最大的天然缺陷是产品体验较差。老苗在《终端障眼法》那一节里提到的,利用空间布局、利用气味、音乐、色彩等,让消费者增强产品体验感的手段,在电商中也难以应用。
生鲜、食品等即时刺激产生消费的产品,在电商上的表现一直不尽如人意,跟电商的这个先天缺陷有很大关系。
所谓新零售,绝不是线上线下两个销售渠道的简单组合,那仍然是披着新概念外衣的传统的思维,仅仅强调了终端的物流(含交易)职能。
不了解终端的职能本质,不去重视终端的信息流职能,凭着表象做线上线下组合,绝不会有胜算:之前的O2O已经死了一地,快消品大投入转战线上的基本没啥赢利的,之前的淘品牌布局线下,也大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背后埋藏的都是同一个道理:
如果不能在信息传递和消费教育上,对营销有帮助,只是单纯增加一个销售渠道,那开辟和运营一个销售渠道的成本,远远高过其新增利润。
新零售关键不是线上+线下,而是从物流运营到信息流和物流的复合运营,针对一个产品进行最有效率的信息流和物流的终端组合,就是新零售思维。
线上+线下,仅仅是它最通常的表现形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