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别之处无分别

再看下一句,“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这可不是说文科、理科双料都好的意思。文,指文有章法;理,指思有理路。我们的思维、思想,要像写文章一样清晰有条理,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密察,就是要善于思考,善于表达,善于体察事物最细密、最微妙的变化。那么,“文理密察”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足以有别”,有足够的辨别能力,对是非善恶、人心背向、得失利弊等等,都能做到清清楚楚、明明了了。

有些朋友可能会问,为什么有些法师、大德们经常会讲,不要有分别心,不要起分别念呢?为什么这里又要我们“文理密察,足以有别”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不起分别心,并不是让你像傻瓜一样没有分别是非对错的能力,这和“足以有别”是两回事儿。

比如我们关爱自己的家人,这个关爱的感情本身是平等不二、没有分别的。但是,家里有父母兄弟、妻子儿女,需不需要分别清楚?当然要分别清楚啦,不能混为一谈。如果你连父母子女都不加以区别,那行为举止就乱套了,人就成傻瓜了。所谓无分别心,是指我们对待周围的人、对待家人的关怀、爱护之情,不能有远近亲疏的分别,但是,在具体的爱护方式上是要区别对待的。当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待远近亲疏的情感上也有分别,这很正常,但是,你尽量不要厚此薄彼,不能娶了媳妇忘了娘,或者有了儿子忘了爹。在家庭里面,对所有成员的感情应该是平等的,不应该偏心眼儿,否则,很容易出现矛盾。我们说的不生分别,是在千差万别中不生分别;我们说的平等心,是在不平等处显平等。

所以,真正的不生分别,是体现在这个明明了了的分别当中。如果你想平等对待家人、平等对待各个成员,并且真正无私地关怀每一个人,那你就要善于分别,善于观察每一个人的心理特点,善于了解每个人的性情结构、兴趣爱好,这样,你的爱心才能够具体地、平等地、有效地施加到每一个人身上。

佛教里讲“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首先要“善能分别”,就是这里的“文理密察”。对不同的众生、每一个人的特性都要体察入微。“于第一义而不动”,佛教的“第一义”是什么?玄的不说,就说大家最熟悉的,那就是普度众生,这是佛教永远不变的目标。既然是普度,那就是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聪明的人要度,傻瓜也要度,不能有所遗漏,一个都不能少。这才叫普度众生,不是有选择地度众生!你具有了很清晰的辨别能力,能够仔细地体察众生的不同特点,才能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帮助他们。

一般人想不通,哎呀,坏人也要度啊?当然要度,只是度的方法不同。对于罪大恶极的坏人,最好的帮助他们的方法,就是把他们投到监狱里去洗心革面,去劳动改造;对于一般有私心杂念的人,你就不需要这么干,你就要通过教育、教化的方式引导他们;对于那些善良的人、有爱心喜欢做善事的人,你就要鼓励、随喜、赞叹他们。所以,虽然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式,但是你的发心是一样的,就是要帮助每一个人,普度一切众生。在佛教里,普度众生这个“第一义”是不能动的,但是,你需要有特别敏锐的辨别能力,才能把这个“第一义”,有效地落实到“诸法相”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