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五行,中国古代哲学概念,将事物按不同属性分类。五行分别为:金、木、水、火、土。但并不是代表五种物质,而是特指相互间变化的规律。习者须留意。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典哲学、武学理论。它以“五行” 的观念来说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古代较为典型的一种系统观、整体观思想。先秦著作《尚书·洪范》中较早阐释了五行的基本内涵:“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屈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后发展为自然界的五种功能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并总结出了每一行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的基本思想有:(1)“五行” 结构为宇宙构成的普遍规律,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按五行规律运动,即五行“为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2)五行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关系,这种生克关系维系着事物在矛盾中达到平衡。(3)具有五行结构的不同事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不同事物的同一行之间,有一定的相通性。如人和自然界的许多五行结构都有连通性。(4)人的五脏与五性相对应,具体为: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5)五行与阴阳、八卦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6)五行之间力量的变化可带来平衡与不平衡、虚与实的矛盾发展。
五行,在内功太极拳中称之为五步。即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其中进为水,退为火,顾为木,盼为金,中定为中央戊已土。太极五行是太极十三式中的五种步法的转换,这五种步法对应着人体经络脏腑的有关窍位,同时也与五行对应(见图8-60)。
(1)进步:在五行中属水,方位正北。人体对应的窍位是会阴穴,此穴属肾经。如欲前进,意念想着会阴穴,眼神向前上方看,身体自然前进。从外表上看,此劲表现在步法上,于内者,属于粘劲,粘劲主前进。
(2)退步:在五行中属火,火能化万物,方位正南。人体对应的窍位是印堂穴,此穴属心经。如欲后退,只要意想印堂穴,眼神向前下方看,身体便会后退。虽然表现在外形上,于内者为连劲。此劲以退为进,进则要有粘,退则要有连。
(3)左顾:在五行中属木,方位正东。人体对应窍位为夹脊穴,此穴属肝经。如欲侧转前进,只要意想该穴位往前脚涌泉穴上落,身体便会自然侧旋前进
(4)右盼:在五行中属金,方位正西。人体对应的窍位,是膻中穴,此穴属肺经。如欲侧转后退,意想膻中穴,眼神下看,身体便会自然侧转后退。于内者,即随劲。随劲即缓急相随,不即不离,进退相依,不先不后,舍已从人。
(5)中定:在五行中属土,方位正中。人体对应的窍位是丹田,此穴属脾经,于内者,即不丢不顶劲。不丢不顶劲要练于内、形于外,只有内外相合,才能灵活奏效。
歌诀曰:“中定不离位,含胸把腰松,沉好丹田气,顶天立地松。”综上所述,太极拳根据太极阴阳哲理和八卦五行学说,为其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只有认真研究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默识揣摩,潜心修炼,方能悟出太极真功,功至化境,随功成名就。
太极内功最根本的是求懂劲,欲要懂劲必先明阴阳变化之理。依据阴阳哲理中的阴阳对立规律,阴阳消长规律,阴阳转化规律,也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颠导,阴阳相依方为懂劲。其中特别要强调的是阴阳颠倒之理,是修炼太极内功的理论基石。“明白了阴阳颠导之理,方可以言道,知道不可须臾离之,则可与言人,能与人弘道,知道不远人,则可与言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如人身临其境心,致之格物于地之知能,则可言人之良知。良能若思,不失固有,功能浩然。所谓人身生成一天地者,天也,地也,命也,人也,虚灵也,神明也。若不明此理,拟觑天地是不可能的,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运化,是不易达到高深境界的。”⑤总之,太极内功练习总的要求是:头顶太极,怀揣八卦,脚踏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