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国家取消棉花价格保护导致棉价暴跌50%之后,今年的小麦价格也由过去的1.2元过山车般掉到了0.9元,这还是面粉厂的到厂收购价,农民得到的只会更少。农作物价格的暴跌,让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降到了历史冰点。拿点国家三农补贴,外出打工挣钱成了大多数农民的选择,后果就是大面积的土地荒芜。
应对之策:市场的构成是买方和卖方,化肥是极度失衡的买方市场,因此买方的需求波动是我们必须重点关注的。当然,担心没人种地有点杞人忧天,毕竟任何土地改革都需要一个过程,伴随着食品安全、城市反哺农村、农业工业化,农民职业化是未来可预见的。作为企业,看到趋势的同时也得把握住当下的机会。伴随着农作物跌价,农民可投入资金减少,高含量、高概念性的肥料推广必然受阻。危机时刻算经济账是小农思想固有的局限性,兜里紧张的农民虽然不会再有用50+高含量复合肥种水稻的豪气,但这也为低含量、真肥料的短暂爆发提供了机遇。在肥料高度同质化的今天,当农民发现低含量的复合肥也够用的时候,在一段时间内你也是成功的。
在产品上回归,给农民减小压力的方法也只是治标不治本。长远来看,重塑整个产业生态链条才是终极解决之道。这并非好高骛远,很多合作社的新型合作模式就是千里之行的足下第一步。统采、统种、统防、统收、统售,集中捆绑降低种植过程成本,集中销售增加谈判筹码,有的合作社甚至引入资本与期货平台,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保障社民收入;有的合作社还做产业链延伸,出售更高附加值的产品,这些都是值得化肥企业学习和借鉴的。在这方面,业内以模式创新著称的芭田再一次走在行业的前列,甘蔗、火龙果都已经成为芭田跨界营销、重塑产业链的明星试点工程。先驱在前,谁又会成为下一个跟随模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