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行为习惯:多一点示范

就作者的个体实践体会而言,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的六大典型场景中,恰恰在孩子的学业功课方面,所花费的时间和倾注的精力是最少的。因为无论是从纯粹的理念认知层面,还是具体实践效果层面,都在验证着一个确切的事实:如果家长愿意从更根本的要素和角度入手,一定能够帮助孩子进入一个健康、全面的成长轨道,并且会逐步形成更加高效、让人欣喜的正向循环。

所以,这一节将专门讨论,孩子的习惯与言行举止这一根本,而且极为重要的成长因素。

假如我们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从人们朴素的经验层面去观察、审读的话,至少涵盖着绝大部分的事实。虽然一个人的性格本身就有相当部分来自于先天的遗传因子,但是,我们无法否认、更应该相信的是,后天(尤其在未成年之前)通过大量习惯的养成,将对性格重塑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关于孩子的习惯与言行举止这一问题,就值得家长的高度重视。

对于孩子而言,需要家长关注并帮助养成的习惯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包括读书学习、身体健康、娱乐休闲及日常生活。在帮助孩子养成这些习惯的过程中,家长最应该做的,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多一点示范。

先说读书学习的习惯。

相信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养成愿意并喜欢,而且积极主动读书学习的习惯。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部分家长都处于焦虑、无奈的状态。依照作者的观察和不够全面的调查访问,出现这种事与愿违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第一,家长会有意无意地,非常单一地强调读书学习的功利性。

这也是最致命的原因。作者当然不排斥读书学习的确有非常现实的功利价值。但是,单纯、一味地强调读书学习的功利性价值,必然会严重减损读书学习的内在驱动——因为但凡功利性的东西,都呈现短期性、即时回报性等特征。问题在于,读书学习过程中获取的知识,无论是对理念认知的改善、思维模式的建立与调整、观察视野的扩展,还是对审美品位的提升、性情情操的陶冶,都是一件极为缓慢,需要日积月累的事情。所以,一旦没有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就会对读书学习的价值和作用产生怀疑和动摇,久而久之,无论家长还是孩子对读书学习也就兴味索然了。

第二,很多家长将孩子的读书学习范围严格限定在学业功课这种单一、狭隘的维度上。

之所以这样做的家长,除了有第一种原因的认知偏差之外,还对开放孩子读书学习的范围存在一种担心,担心孩子没有足够的是非善恶的判断能力,被一些“不良信息”所污染——作者当然同意家长需要帮助孩子进行必要的选择和取舍,但是,如果只限定在学业功课的范围内,肯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和兴趣。

第三、很多家长强势干预,甚至阻断孩子读书学习的多种途径,固执地认为只有纸质的阅读才是“正道”,至于其他包括网络信息、电子书籍、影视动漫、娱乐节目、游戏等途径的学习都被视为“歪门邪道”。

作者不想就此展开冗长的讨论,如果家长愿意将上述“歪门邪道”的学习途径,当成获取知识、促进孩子成长的一种手段或者仅仅是一种工具,或者就不会“大惊失色”了。

下面简单说说作者是如何培养孩子读书学习的习惯,大致包含如下几条指导性原则:

——主动购买或者给孩子推荐一些学业功课之后,符合孩子年龄、兴趣特性的书籍,逐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包括在幼儿园期间的绘本,以及后来逐步增加的童话故事、儿童作家的小说、文学名著等。

——主动向孩子介绍并推荐除了纸质阅读之外的其他学习途径。包括电视节目、影视动漫等。

——关注孩子的兴趣变化,主动及时地向孩子推荐与其兴趣相匹配的学习内容和途径。

——主动并以请教的方式,引导孩子与家长分享读书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有趣的事情。很有意思的是,包括《奇葩说》《吐槽大会》《中国有嘻哈》《这就是街舞》……以及漫威电影、DC电影、日本动漫等,都是经由儿子的分享与介绍,作者才有所了解,并逐步认识到这些东西对孩子成长的正向价值。

——逐步开放孩子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途径的空间。作者两个孩子,基本上在小学三四年级就已经不再干预他们的自主选择了——即便在作者认为有些内容并不适合其年龄阶段所具有的认知水平,也不做强干预或者阻拦,而是通过沟通、交流的对话方式,进行引导和纠偏。

可以自豪地说,一以贯之地实施上述方法的十几年以来,加上家长自身始终坚持读书学习的示范和影响,作者两个孩子都已经养成了非常良好,并且持续的读书学习习惯。

以下是作者在儿子上小学二年级期间撰写的一篇小文,现实录如下,以飨读者:

孩子阅读兴趣的呵护与方向引导

无论是众多行家、名家对阅读作用的介绍与解剖,还是个人的切身体会。阅读在整个人生中所能释放的价值与能量都不可低估。

作为家长,自然也非常重视对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就目前来看,这一层次的目标也算基本达到。至于如何达成?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之类的经验或者做法,待日后有空再详细分享。今天要谈的是如何进一步呵护好孩子的阅读兴趣,同时又能够让孩子接受适度的方向性引导?之所以想聊聊这个话题,源自最近一段时间对孩子阅读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与反思。

估计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以来,发现孩子在平时聊天时所涉及的话题,简直是花样百出,令人眼花缭乱。既有电视娱乐节目中各种令人捧腹的桥段,也有参与娱乐节目的明星们的各种八卦;既有自然界的动植物各种之最,也有军事中的各种武器装备;既有手机桌面游戏的新颖奇巧,也有世界名车的品牌故事;既有热门影视剧的精彩片段,也有校园生活的真实场景;既有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也有山川河流的各种精彩……不一而足。对于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如此丰富而广泛的话题内容,作为家长,的确心中窃喜有余。

但问题在于,就阅读本身的价值而言,其实会有彼此交错、相互促进的三个层次:一是增长知识,扩展视野;二是训练思维,启迪智慧;三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着眼于孩子更加长远的未来的角度看,阅读的大用恰恰体现在后面两个层次的“无用之用”。从这个角度观察,作为家长还是需要注意,在孩子的阅读方向上给予适度的引导。

所以,近段时间,在参与孩子话题交流的时候,通过观察他所津津乐道的一些细节内容时逐渐发现一些苗头,似乎开始出现一些偏差了。比如在交流中,他会略带得意地告诉你某某明星的身高多少,某某世界最大的瀑布有多高,某某世界上最大的蜘蛛有多少厘米,某某品牌的跑车最高时速可以达到多少,某某世界最大的喷泉能喷多高……老实说,我特别惊讶孩子能够记住如此多纷繁复杂的数字,也知道这些信息或者知识的确拓展了他的视野,并且极大地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作为家长,当然需要小心呵护孩子的这些兴致。只是仅仅得意于增加谈资,甚至有以此炫耀自己嫌疑的阅读,恐怕会与阅读真正的内在价值渐行渐远。为此,在前些日子,趁与孩子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与他进行了一场这样的对话:

“儿子,老爸发现你最近懂得的东西多了好多,你问的好多问题,老爸都答不上来,有的甚至都没有听过,搞得老爸都有点像文盲了?”孩子看着我既有欣喜赞赏,又有点委屈无辜的表情,露出一副矜持着的得意神情。我耐心地等着他的回应。

“是吗?不会吧!原来老爸也有这么多事情不知道的?”

“那当然!你每天都坚持看书,而且看书的范围又那么广,一会儿世界之最,一会儿军事武器,一会儿世界名车,一会儿又儿童故事……老爸真有点跟不上你的节奏了……”

“哈哈,这些书我都感兴趣呀,难道不好吗?”

“当然好了!你知道老爸也很喜欢看书,只是老爸看的书暂时不太适合你。只要你喜欢,老爸一定支持你!记得前些时候,老爸也推荐过几本书给你,喜欢吗?”

“喜欢呀!老爸,你知道姜子牙的故事吗?有一个成语就是来自姜子牙的,你知道吗?”(前些日子给他推荐过《话说中国》系列丛书,具体他从那个朝代看起,我就没有再干涉了)

“知道,‘愿者上钩’。”

“是‘离水三寸,愿者上钩’!这个你不知道了吧?”

“嗯……儿子,我发现你的记忆力真好,看过的很多知识都能记住。”

“那当然!看过了,肯定要记住呀!老爸,你知道我是怎么看书的吗?你有没有发现有的书我会看很长时间?”

“没有太注意哦,怎么要看那么长时间呢?”

“因为我感兴趣呀!只要感兴趣的内容我都会看上好几遍!”

“难怪你能记住这么多的内容!而且我还注意到,你能记住好多世界之最的东西……”

“那是!要不我考你几道题?”(这时,我觉得有必要把话题转移一下,并在他的阅读方向上做一些引导了)

“千万别考我了,到时我答不上来你又取笑我。要不,我来问你问题?”

“那你问呗!”

“那你知不知道为什么你能记住这么多东西?”

“我脑子聪明呗!”

“为什么你的脑子就聪明呢?”

“因为我大脑上的沟回比较多……”当他说出“沟回”的时候,真有点把我整懵了。

“沟回?你知道沟回?沟回是干什么的?”

“知道呀!我在一本书上看过,说一个人的大脑沟回越多,它的面积就越大,面积越大装的东西越多。我能记住这么多东西,就说明我的大脑沟回比较多,所以,我就聪明呗!”当他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的确很惊讶,在向他表达完我的惊喜和赞美之后,我继续顺着这个话题问:

“如果有一天你把你的大脑都装满了东西怎么办呢?”

“怎么可能?你知道大脑这些沟回铺开之后有多大吗?”

“我不太清楚。可是,即便很大,也会有一定的范围吧?”

“那是!”

“所以,就像我们家的客厅一样,如果现在摆满了东西,以后就放不下更好的东西了,是不是?”从科学的角度,这个比喻似乎不恰当,但为了引导他的阅读方向,只好如此。

“对哟!”

“所以,我们就要注意,有些东西看过之后知道一个大概就好,没有必要特别记住,否则就会占用我们大脑的位置。比如你记住了好多明星的身高、体重之类的东西,是不是就占用了大脑的一些位置?”我的目的是,让他从这些无关紧要,甚至是纯粹八卦的信息中转移出来。

“好像是这样。老爸,你的意思就是那些明星的身高、体重之类的东西没什么作用呗?”

“你觉得呢?”

“让我想想……的确没什么作用,就是跟同学聊天说一说……”

“也不能说一点作用都没有,跟同学聊天,你就有更多的话题呀!只是,这些东西对自己的学习、对自己思考问题没什么作用,对吗?”

“嗯,是这样。那老爸,你说要看什么样的书会有更大的作用呢?”

“其实,看书最重要的还是你是否感兴趣!所以,你现在感兴趣的书还要继续看。不过,你马上就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按照你现在的阅读水平,老爸觉得你可以开始看一些小说之类的,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小说。”

“为什么呢?什么是经典的小说?”

“因为看小说,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的东西。比如我们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我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人,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事情,小说里都可能会告诉我们怎么回事。这样你就会懂得更多(其实,就我个人经验,经典文学名著的阅读最重要的是熏陶,但对于孩子来说,恐怕很难理解)。至于什么是经典小说,老爸推荐几本给你,好不好?”

“当然好了!你之前推荐的《话说中国》就挺好看的。”

接下来,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准备推荐他看的几本小说,包括《伊索寓言》《堂吉诃德》《少年维特之烦恼》《十日谈》等。

就此,完成了一次有关孩子阅读方向的引导的交流。

按照比较规范的说法,所谓阅读,就是“从视觉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过程。视觉材料主要是文字和图片,也包括符号、公式、图表等。首先是把视觉材料变成声音,后达到对视觉材料的理解。阅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是由阅读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加以调节控制的,陶冶人们的情操,提升自我修养。阅读是一种理解,领悟、吸收、鉴赏、评价和探究文章的思维过程。”(摘自360百科)据此,如何引导孩子在阅读过程中,真正得到思维的训练、心智的启迪,乃至情操的陶冶,的确需要家长给予有效的指引。

接下来说说关于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层面:

一是睡眠。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阶段以后,家长有必要帮助并引导孩子逐步建立良好的作息习惯,以保证其拥有足够、充足的睡眠时长。很多专家对于孩子身体发育过程中,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并且也相信绝大部分的家长也知道的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但是,仍然有很多家长无法帮助孩子养成具有一定规律的作息习惯,分析背后的原因无非就是:

——家长本身的作息习惯就存在混乱无序的状态,对孩子产生了负面的示范效应。

——在孩子的习惯尚未固化下来之前,没有把按时作息作为一条原则底线与孩子达成共识,并且不折不扣地执行。

作者的两个孩子,在他们即将进入幼儿园的时候,就非常认真地向他们说明并确认,将每天晚上9点到9点半之间必须上床睡觉,作为一条比学习成绩和功课作业都更为优先的原则底线,开始陪伴训练、示范督促,一直持续到小学阶段结束。事实上,经过幼儿园的三年,这一习惯就已经基本固化下来了,而家长需要做的是,在以后一些特殊情况下,依然没有任何余地地坚持。

可以很直接地说,孩子未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基本上所有根源都是家长本身。

二是饮食。

包括不过度食用垃圾食品、不暴饮暴食、不偏食挑食等习惯的培养,也同样取决于家长的示范和坚持。

三是锻炼。

对于身体处于快速成长的孩子来说,帮助并培养孩子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除了在增强孩子体质,强健孩子体魄等方面的显性作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性格塑造方面起到积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包括:

——正确看待输赢得失(主要是竞技体育活动)。

——与他人竞争与合作(主要是团队性体育项目,包括篮球、足球、排球等)。

——遵守、尊重规则的意识。

——坚毅的品格等。

所以,家长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件事情,以帮助孩子建立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包括:

——自身养成并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鼓励孩子接触、参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体育活动,尤其不必过分担心某些活动可能存在一定的、遭受伤害的潜在风险。

——假如孩子有出现受伤情况,保持克制,一定不能责怪,而是要细心呵护照看,并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并找到受伤的原因,同时,千万不能因噎废食,做出阻止的暗示或者举动。

——关注、发现孩子在体育锻炼过程中的良好表现,及时鼓励、表扬,甚至赞赏,予以正向引导。

以下是作者与孩子在某个暑假实施“晨练计划”过程中,记录的一段文字,全文照录,供读者诸君参考:

如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

总是会听到一些家长,在关于孩子教育问题上的抱怨或者困惑。尤其是很多本意很好的建议,总是得不到孩子的正向回应,甚至干脆就置之不理。

抱怨往往来自于时间安排上的局促。比如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都只有早上上班前,以及下午下班后到晚上睡觉前这两个并不充裕的时间段,加上还需要腾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完成作业,等好不容易有点空隙,有可能还要满足一下孩子放松、玩耍的心愿。如此一来,有些本想与孩子沟通的问题或者话题,因为受到时间的限制,似乎都很难深入下去,大多“蜻蜓点水”般,让很多家长感到“意犹未尽”。而困惑则是,即便有些相对充裕的时间,却因为与孩子的沟通无法调到同一个频道上,一些原本想得好好的建议,最后变成自说自话,严重的,甚至导致不欢而散。

就上述情形,我不敢说有什么对治良药,毕竟“一样米养百样人”!孩子本身就是一个独立、独特的个体,犹如每一朵花都有其独特开放的姿态。但放下抱怨,寻找更有效的沟通节点和方式,至少是值得尝试的思路。

先记录一下,我们是如何让孩子愉快地接受“暑假晨练”这个建议的?权作“抛砖引玉”。

小孩放暑假了,如何安排好孩子将近两个月的假期生活,就成为家长需要与孩子进行沟通,并达成一致计划的重要议题。我们的做法是,由孩子根据自己的想法,预先提出一个大概的计划(早已经计划好的家庭出游时间不需要安排)。其中,包括他自己选择继续坚持学习的兴趣特长课程、暑假作业、玩耍放松等事情的安排。等他在草稿纸上写好之后,我们再与他进行确认。

为了避免孩子因为漫长的暑假而沾染一些不好的习性,比如懒散、懈怠、作业马虎、应付交差等,我们想通过“暑假晨练”的方式,让他的暑假生活能够从每一天的早上开始,就有一个积极、充实、愉快的状态。所以,如何让他主动、自觉地接受这个建议?就需要家长能够与孩子进行坦诚、深入的沟通。所以,在孩子做好他自己各项事情的基本安排之后,为了优化和确认整个的暑假生活计划,我与孩子专门就此进行了沟通。

“儿子,刚才老爸看了你写的计划,安排得很不错。”首先对孩子愿意参与这件事情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我问道:“而且我发现,你安排的事情还挺多的,老爸只是有一点点担心!”

“担心什么呢?老爸!”

“老爸担心的是,这么多的事情,你会不会太累了?而且在你的安排里,好像并没有提到看电视、玩游戏这样事情?”

“不用担心!我一定能够做好!其他玩耍的时间没有写,我的意思是,在我完成这些主要事情的空闲时间里都可以安排,也算是调节吧!嘿嘿!”

“那你的意思是,比如看电视、玩游戏这些事情主要是用来调节自己的精力,以便更好地完成每天计划的重要事情?”

“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说你不用担心!”

“好吧,老爸相信你!还有一个问题是,你要做好这么多的事情,是不是需要有健康的身体状态,才能够有更好的精神状态?”

“那是!”

“那你想不想知道,老爸是如何保持充沛的精力去面对每天很多的事情的?尤其是老爸出差外地的时候,工作强度很大,又是怎么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的?”

“嗯,我知道!你不是每天早上都会很早起来去练太极吗?我也可以早点起来,和你们一起!”

“啊?真的吗?你难道不想睡懒觉?万一你起不来怎么办?”

“那有什么问题?上学的时候不是也不能睡懒觉吗?万一我起不来,你们叫醒我就是了!”

“我们当然可以把你叫醒,问题是如果你的睡眠不够,即使早上起来晨练,还是会影响身体的呀?”

“那我晚上早点睡觉不就行了?”

“嗯,那好!那你觉得晚上几点睡觉合适?”

“那就在晚上10点之前,怎么样?”

“嗯,让我算算,从晚上10点到早上6点,只有8个小时,对于你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好像不太够,加上你每天下午都有大运动量的武术训练,老爸还是担心你的睡眠不够?怎么办呢?”

“那我就中午加一个午觉,这样总行了吧?”

“这样肯定就没问题了!还有一点就是,老爸经常要出差,并不能每天都陪着你,怎么办?”

“不是有老妈吗?再说了,你也可以让老妈监督我呀!”

“那好!我们顺便约定一下,如果你能够按照计划安排坚持完成你答应的事情,老爸也答应给你买一个你一直很想要的非洲鼓作为奖励,如何?”

“太好了!”

等完成上述沟通之后,我专门就孩子的暑假生活计划安排制成了一个表格。

一转眼,暑假已经快20天了,孩子真的按照之前约定的计划,正在有条不紊地过着他的暑假生活。依照习惯养成的21次法则,我相信,在剩余的时间里,孩子应该能够更好地根据计划,真正度过一个愉快、充实、健康的暑假。

其实,从笼统的思路角度讲,要孩子接受自己的一些建议并不是特别难的事情。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是否能够真心地与孩子进行商量、沟通?

就我的观察发现,很多家长向孩子提出建议的时候,往往单方面地要求,不但不屑于与孩子交流,甚至连提出这个建议的基本理由都不愿意向孩子说清楚!而且我还发现一些家长,在向孩子提出某些所谓好建议的时候,往往都对孩子唠叨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的好——当我们总是把孩子放到一个跟别人比较的位置的时候,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否定孩子。即便是一个成年人,如果总是得到一些被否定的负面信息,还能指望他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吗?何况孩子?所以,很多教育领域的专家,都非常推崇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

当然,要做好赏识教育,关键在于作为家长的我们能够善于发现孩子的一些优点并及时给予正向、肯定的反馈。而做到这一点的前提是,我们是否真心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一朵独一无二的、含苞待放的花蕾!

愿你的孩子因为你的呵护,能够绚烂绽放!

关于孩子习惯的第三个层面是休闲娱乐。

无需争议的是,爱玩、贪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更有意思的是,孩子在这方面总是会呈现出让家长极为惊叹的“天赋”来,除了花样百出之外,更是无师自通。真正让人遗憾的是,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这份天性进行过有意无意地“扼杀”,甚至是强制“消灭”。其中,最典型、最常见的网络游戏,就似乎成了很多家长的噩梦——即便我知道下面的建议,有些家长无法接受,但是,作者仍然愿意在网络游戏这一问题上分享自己的经验和做法。

和很多家长不一样的是,自始至终,我们坚持将网络游戏界定为一种途径或者工具。

做这一界定的本质和意义在于,满足孩子爱玩、贪玩天性的途径和工具有许多,网络游戏只是其中一种而已。家长不至于“谈网络游戏而色变”,因为这种意识和认知而衍生出来的态度,恰恰可以最大程度地消解孩子对网络游戏的好奇。

所谓“好奇害死猫”——很多时候,正是因为家长的这份“恐惧”,刺激了孩子难以抑制的好奇心,于是,孩子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尝试、去探究——作者不否认,很多游戏的确很善于诱导孩子上瘾。

这就要求家长需要继续做好以下几项事情,包括:

(1)提前与孩子进行沟通、约定,列明可操作的相关文字条款,并与孩子进行确认。

大致包含这样一些内容:

——列明可以玩网络游戏的前提,包括完成作业、完成家长临时布置的家务劳动、家长邀请参与的其他活动(比如看电影、散步、郊游)等。

——要求每次开始游戏前,需要向家长报告最迟的结束时间,并承诺兑现。

——家长有权查看孩子所玩游戏的目录。

——孩子必须如实告知家长关于游戏内容、大致规则等相关问题的询问。

——家长有权基于充分理由的前提下,对孩子所选择的游戏进行取舍。

事实上,在这件事情上,家长的目的需要明确而坚定,那就是通过这样的约定,帮助并培养孩子的自律。值得欣慰的是,几年下来,孩子基本没有因为玩网络游戏违反彼此的约定而遭受过条款所列的惩罚。

(2)主动了解当下热门的、孩子比较喜欢的游戏,找到机会以请教的方式,请孩子与家长分享游戏过程中得失与感受。

(3)关注孩子动向,一旦发现端倪,立即进行沟通、引导。

先与读者诸君分享一段经历:

那是作者儿子小学四年级暑假期间发生的事情。

和往常一样,周末我们带着孩子去爷爷、奶奶家吃晚饭。按照惯例,晚饭结束后到晚上八点半回家前这段时间,儿子可以和他的堂兄一起玩网络游戏。可是这一次出现了异常:当我们第三次提醒他要结束游戏回家的时候,不但已经超过约定回家的时间二十多分钟,而且我还注意到,孩子在关机结束游戏时,流露出极度生气、委屈的表情……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关键且重要的节点,于是,我和孩子在回家的路上进行了如下艰难,但是很有效果和价值的对话:

“儿子,今天的情况有点异常啊!不但超过我们约定回家的时间二十多分钟,我还注意到你好像很生气、很委屈的样子,可以告诉爸爸是什么原因吗?”

“不是已经关机回家了吗?告诉你也不懂!……”这种情绪再次确认了我的判断,所以,我迅速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之后,继续问:

“因为今天情况的确与之前不同,所以,爸爸很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原因,只有当爸爸知道了具体原因之后,才能想办法帮助你呀?你刚才说告诉我,我也不懂,这句话就有毛病,不是吗?正因为你没有告诉我,所以,我才不懂,也有点莫名其妙呀?”

“……”沉默不语,我只好继续引导:

“看样子你是真生气了,可是,爸爸又完全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搞得老爸都有点手足无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了……”

“信用分,你知道吗?”的确,我还真不知道信用分这件事情。

“啊,信用分?老爸的确不知道,可以解释一下是怎么回事吗?信用分?还真有点意思,爸爸很好奇的是,什么信用分会让你这么不高兴,说说看?”

“就是游戏的信用分,刚才我提前关机,就被扣了信用分……”还是处在恶劣的情绪中。

“嘿,有点意思,一个信用分的问题就把我们这么优秀的儿子惹生气了,看样子不是游戏的问题,是你被扣了信用分生气了,对吗?”

这个时候,儿子情绪等到了缓解,开始跟我解释信用分的具体情况(大致是《王者荣耀》游戏的一项规则),等解释完之后,我首先向他表示了歉意,然后,继续对话:

“儿子,爸爸向你道歉,道歉的是爸爸不了解你这么在意信用分,难怪以前你做很多事情都能说到做到,原来你是这么在意自己的信用……”这个时候,我还用拥抱的方式,进一步强调我道歉的诚意,儿子也因此情绪好转了很多,于是,趁着这机会,我又与他进行了下面这样一段对话:

“儿子,爸爸很高兴也很欣赏你能够这么在乎自己的信用,除了游戏有这样的基础信用分之外,你知道你在爸爸、妈妈心中也同样有类似的基础信用分吗?”

“……”儿子似懂非懂地沉默着。

“就像今天晚上,因为你违反了我们之前一直以来的约定,所以,爸爸、妈妈也暗暗扣了你一些信用分……”这句话还没说完,我注意到儿子有点惊讶,又有点委屈的样子,眼里含着泪。

“不过,因为是爸爸不了解情况,所以,今天的信用分就不扣了。可以吗?”

“嗯……”

“接下来,我们需要一起来商量解决的问题是,就像今天晚上这样,如果你为了不被游戏扣掉信用分,就面临着被爸爸、妈妈扣信用分的问题,因为按照你刚才的介绍,一旦游戏开始,你基本上没有办法保证,能够在我们约定的时间内结束游戏,对吗?”

“嗯……”

“所以,爸爸的建议是,你需要在游戏的信用分和爸爸、妈妈的信用分之间做出一个选择,至少选择哪一个信用分,爸爸由你决定,也给你三天时间考虑,等你考虑好了,再明确告诉爸爸、妈妈,可以吗?”

后来,我们就转移到其他的话题上了。结果,第二天早上起来,儿子就非常确定地告诉我,他选择的是爸爸、妈妈的信用分。更有意思的是,在后来他再玩《王者荣耀》游戏的时候,竟然能够做到到时间就关机,当我带着玩笑问他在不在乎游戏信用分的时候,他只是带点调皮地朝我笑了笑……

最后,再与读者诸君聊聊孩子第四个方面的习惯:日常生活。

总体可以分为:学习起居的内务整理和待人接物的言行举止。

而家长需要做好的事情,其实也很简单,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力行,榜样示范。

二是方法指导,及时矫正。

作者想再次强调,在孩子的习惯和言行举止这件事情上,家长不但需要分配足够的时间去关注,更重要的是,需要家长真正用心去发现,并捕捉那些关键的节点,做好提前的沟通交流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帮助。

有道是:

孩子习惯是根基,无论学习与锻炼;

再有娱乐兼日常,言行举止来彰显;

提前约定建共识,身体力行最关键;

倘若家长能用心,引导帮助尽欢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