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旌旗火鼓的战争价值

《孙子兵法》原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之金鼓;视不相见,故为之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战场上因为听不见对方说话,就设置锣鼓进行指挥;由于相互之间离得太远,看不清对方,就设置旌旗用来指挥。有了锣鼓、旌旗,就能够统一指挥军队,使将士行动一致。既然士兵都服从统一指挥,那么勇敢的人没有前进的指令,不能独自进攻,而胆怯的人如果没有接到撤退的指令,不能够擅自撤退。因此,夜间作战,要多处点火,频频击鼓,白天打仗要多处设置旌旗,以此来适应人的视听变化。

通过“修道保法”,我们建立统一的作战方法,已经具备进入战场的基本条件,而将领运用“迂直之计”制定科学的作战策略,接下来就要上战场,但是在实战中,我们的士兵、对手,甚至环境都在不断变化,是否能够有效地发挥出作战策略的优势,依靠的是将领的临场指挥,而是否能够按照将领的战法统一部署,靠的就是将领能够综观全局。传达命令的方式要清晰可靠,准确地把将领的命令传达给每一位前线的将士,这就是“旌旗火鼓”兵法的逻辑。

1.部队只有在统一部署行动的情况下才有战斗力

在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句话指出在战争中取得胜利不是靠一个人逞英雄,军队的战斗力体现在统一的作战规划上,只有军队所有将士协调一致,按照统一的指挥排兵布阵,军队的战斗力才能够发挥出来。

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作战时军队要做到阵型统一,勇敢的人如果不听从指挥,一味贪功冒进,就会被敌人歼灭。而懦弱的人如果在全体冲锋时退缩,这支队伍就会出现若干个缺口,如果敌军从缺口进入,相当于整个军队被切分成若干个小分队,这样就容易被敌军歼灭,就像使用马槊作为武器的部队,其战斗力体现在统一步调的整体推进上,形成一个坚不可摧的整体,因此统一才是战斗力的基本保障。

2.将领的临场指挥保障胜利

将领是决策者,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临场指挥,而士兵是执行者,士兵需要关注敌人的情况,时刻准备与敌人厮杀。将领需要综观全局,全面搜集信息,根据战场的实际情况,从整体上设计出科学的作战策略,指挥部队排兵布阵,与敌军交锋,以便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我们发现在战场上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些士兵追击敌军,眼看可以消灭敌军,却收到撤退的命令,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局部的胜利并不代表整体上能够取胜,很有可能出现消灭了眼前的敌人,却被后方的敌人给围剿的情况,因此能否在战争中取胜取决于将领的指挥能力,整体谋划才是作战胜利的保障。

为了看清楚战争局势,将领通常需要站在高处察看战场的情况,这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将领虽然看到整个战场的全貌和部队的阵型,但是这时将领与冲锋陷阵的士兵相距甚远,如何让前方作战的士兵清晰地接收到将领的命令成为关键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就会出现士兵各行其是的状况,无法体现出战法的价值,敌人会通过攻击我们阵型的薄弱点,将我们的部队分成若干个部分,采用围歼的方式各个击破,我军就处于全军覆没的危险境地。

3.旌旗火鼓——临场指挥的信息传递

如何解决信息传递的问题?因为将领与士兵相距甚远,就会用到旌旗、火把、锣鼓,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会看到军队击鼓进军,鸣锣撤退。白天作战,军队通常使用颜色鲜明的旌旗传递指令,而在夜晚作战时,军队通常采用火把、锣鼓传递指令,通过这些清晰可见的传达方式,将将领的作战计划贯彻落实,让军队根据命令统一作战,从而实现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旌旗火鼓”同样适用于企业竞争。企业的战斗力就是竞争力,企业不能鼓励个人英雄主义,企业家只有统一部署,保证团队能够齐心协力推进企业发展,才能提高企业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