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配机制中核心问题与解决之道

问题一:到底要面向哪些人分钱?参考科技企业的“一九原则”

现在很多企业做薪酬计划,习惯像撒胡椒面一样做股权激励。这种股权激励计划在实践中常常导致治理效率明显下降,因为分钱的人多了,大家都是股东了,凭什么要去干活?中长期的激励计划、增量分享计划,到底要向哪些人分钱?怎么分?

解决思路:股权激励计划,特别是增量分享,激励对象的范围一定是缩紧的。人力资源有“二八原则”,很多科技型企业却是“一九原则”,10%的人创造了这个公司90%的价值。那么10%的人到底是哪些人?最主要是那些能够在这个企业中提供一些创新服务的,能通过新思想、新产品、新客户给这个公司带来增值的、带来价值的人群。

管理学者彭罗斯也说,这些人提供的是企业家服务,创新工作对企业的增长非常有用,非常有益。我们未来最需要激励的团队,就是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工作的,能够带来新增价值的职业经理人,或者执行层的经理人。

问题二:怎样正确激励重点对象?重新思考薪酬激励的功能

一个企业从人力资源角度出发可以分为两类人:一类是正确做事的人,就是普通员工,因为要养家糊口就拿固定薪水,很多国外的雇员就是拿固定工资,不用做额外的或者增量的分享,这类员工只需要按部就班拿生活费养家糊口,这是正确做事的人。另一类是做正确事的人,就是执行层的经理人,这群人是企业未来激励的重点。怎么确保这类人群做正确的事情呢?

解决思路:第一,要聚焦主航道,激励对象一定是战略执行层;第二,在公司确定的规则框架之内做事情,就是要守规矩,需要制定一些基本的规则;第三,重新思考薪酬激励的功能:分钱是个激励因素,还是个不满意因素;分钱是为了让所有人满意,还是要让大部分人不要感到不满意?

我们在一家客户企业做了一个有关薪酬方面的问卷调研,这个问卷结果显示:让一个人在这个企业满意的主要因素不是薪酬、不是工资,但是让一个人对企业感到不满意的最主要因素却是工资。因此,可以反过来讲,薪酬会是一个不满意的因素。所以,我们在给企业做分配机制改革的时候经常跟企业干部、员工讲,分配机制改革最主要的目标不是让大家都感到满意,而是让大多数人都不要感到不满意。这样的话,整个分配机制的改革就有了效果,出了成果。

问题三:到底什么情况下才能够推动经理人做出高绩效?充分发挥激励的约束作用

经理人的绩效表现到底受哪些因素影响?激励机制怎么设计?约束机制怎么设计?我先分享一个案例:美的的激励机制。

美的跟华为不一样,华为是高激励带来的高绩效。美的经理人的高绩效则是被压出来的,被逼出来的,被干出来的,不是被激励出来的,当然美的经理人的激励力度也非常大。

美的有一个“跳高文化”,对经理人来讲,如果实现了绩效目标,你的收入、位置都有了,但是如果你实现不了,达不到这个高目标,不光你的位置不保,薪水也会大幅缩水。每年美的事业部经理人之间的收入差距非常大,可以差十多倍,有的经理人可以拿到七八百万,有的事业部经理人可能就只能拿几十万的收入,差距非常大。

我曾经也问过何享健主席,这种“跳高文化”是不是对经理人太残酷了?他说他也劝这些经理人周末的时候打打高尔夫球,多顾顾家,但是他们不听我的,我对这个文化又不能否定,一旦把公司文化更改了,很多经理人的精力就不会在目标怎么达成上,就会在怎么博弈上,整个体系就崩溃了。美的是一个典型的通过压力机制,能够牵引职业经理人实现高业绩,从而推动整个集团公司业绩快速增长的一个很重要的典范。

通过美的的案例,我认为,激励机制一定要与约束机制并重。为什么?管理上的X理论、Y理论大家都很熟悉了,我个人认为,在激励中反而要遵行X假设,假设人性本来就是贪婪且受欲望支配的。有句话叫作“不贪的经理人,一定不会成为优秀的经理人。”我接触到的很多职业经理人都喜欢高消费,高消费才会有高欲望,高欲望才会有高压力。假设人的天性是懒惰的,需要被约束。这种约束一方面是要压、要逼,所谓高压力,另一方面就是要激励,激励本身就是一种约束。高绩效的来源就是用好激励机制的一体两面:一方面是肯定和奖励,另一方面就是责任和约束。约束机制才是推动经理人干事创业的真正牵引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