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数据有价值,而是人赋予数据价值。
即便是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照样有人通过小数据把营销做得有声有色。总有一些对数据先天敏锐、先知先觉的人。这类人既有一线经验,也有数据意识,把感觉与数据结合得很好。但是,这类人总是很少,而且往往因为业绩好而身居高位。
数据赋能的大规模推广,不是需要先知先觉的人,而是需要熟练的专业人员。
我相信,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并非因为有了充足的人才搞大数据,而是因为要搞大数据而招聘、培养了大批专业人员。
数据分析是一项可以传授的技能,是可以教会的。前提是至少有一颗懂数据分析的“种子”,然后“种子”分蘖出更多的分支。
如果公司内部没有“种子”,还可以从外部引进。阿里巴巴在做大数据过程中,就请了众多外部机构。
渠道数据化的三大困难
首先,最大的困难是高层认知不够。技术上的困难容易解决,认知上的困难不容易解决。当前,传统营销与互联网是两个圈层,跨界两个圈层的人极少。
解决认识问题,最好的办法是跨界,在另一个圈层受感染。2018年,我们就提出传统企业转型的三句话:老板换圈子,内部换组织,重仓年轻人。这句话现在仍然适用。
其次,一线人员的抵制。SaaS系统最早的用途往往是考勤(行程管理),很多企业现在仍然如此。因此,一线人员对数据的认知不是赋能,而是监控。
最后,数据分析人员稀缺。搞渠道数字化的人,多数是搞互联网技术的,没有一线业务经验。目前缺乏既懂一线,又懂渠道数字化的专业人员。这种状况,与30年前的会计电算化的推广极其相似。
中台数据赋能的支柱
组织是功能的固化。数字化不能靠提倡,现在的营销组织框架也很难嫁接。
传统营销的组织架构分为2C的市场部(后台)和2B的销售部(前台),两者在运营上的交集不多。有的小企业的市场部,2C功能比较少,是销售部的支持机构,比如促销政策的制定等,后台与前台可能交集。
欧美营销已经进入1P营销,后台唱主角,前台弱化。中国营销,品牌与渠道双驱动,前台与后台同等重要。中小企业,前台可能更重要。
互联网平台发展出了中台概念,这是非常重要的商业演化。确实,现代企业需要在组织上有一个既在利益上一致,又在流程上交互的支持性机构。这个机构叫后台或中台并不重要,但它与前台的职能和流程交织很重要。
中台与前台的关系,用数据与流程交织在一起。前台业务员每天的工作,必然获取大量数据和图片(甚至影像),这是数据分析的资源。
数据专业根据数据和图片分析,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甚至找出办法,指导业务员精准营销。
精准营销,必然产生新的数据。数据可以印证方案方法是否有效,并用于修正数据分析方法和方案。
上述过程,中台与前台其实是一体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流程是相互交织的。
在互联网时代,因为前台不仅是“陆军”,承担渠道职能。同样也可以通过社群、直播等手段,承担“空军”的传播职能。根据新营销的逻辑,所有接触点都是传播点,所有推广活动都有传播价值。只要传播的价值通过数据体现出来,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问题,发现规律,做得更好。
这样,中台就把内容生产的后台与前台打通了。深度分销是2B,传播则是2C。
(文|刘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