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帝三王之大经大法

前面我们讲了《尚书》的来源、文体,以及历史上的一些是非。那么,《尚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究竟如何呢?我在这里把宋代蔡沈所著《书集传》中的一段话引出来,大家来体会一下:

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二帝三王之治本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于心,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曰德,曰仁,曰敬,曰诚,言虽殊而理则一,无非所以明此心之妙也。至于言天,则严其心之所自出;言民,则谨其心之所由施。礼乐教化,心之发也;典章文物,心之著也;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心之推也。心之德其盛矣乎!二帝三王,存此心者也;夏桀商受,亡此心者也;太甲成王,困而成此心者也。存则治,亡则乱,治成之分,顾其心之存不存如何耳!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之道,不可不求其心。求心之要,舍是书何以哉?

——[宋]蔡沈《书集传》

蔡沈先生是朱熹一生最得意的弟子。这个人的学问很了得,朱夫子去世之后,他在福建武夷山脉的九峰山授徒讲学,开创了“九峰学派”。蔡沈一生隐居不仕,潜心研究《尚书》十年而著《书集传》,被后人广为推崇,成为元、明、清三代官学《尚书》的正统。

蔡沈先生说:“二帝三王治天下之大经大法,皆载此书。”二帝指尧舜,三王指夏禹、商汤、周文王,分别是夏、商、周三代的开国之君。他说二帝三王治理天下的大经大法,全部都汇集在孔夫子整理的这部《尚书》中了。那么,“二帝三王之治”的根本是什么呢?依据是什么呢?源头是什么呢?“本于道。”这些上古圣王们治理天下的根本,是来源于天道。那么,这个天道又从哪里去体会呢?“本于心”,是从自己的心地上去体会。所以“得其心,则道与治固可得而言矣”,真正我们能够得到心法、能够了解心体、能够认识心性,那么天道以及治理人类社会的人间正道,就全部掌握了。

“何者?精一执中,尧舜禹相授之心法也;建中建极,商汤周武相传之心法也。”这一段话特别重要啊!为什么?因为“精一执中”,这是尧、舜、禹三圣代代相传的心法啊!什么叫做“精一执中”?这句话出自于《尚书·大禹谟》,实际上包含了四句十六个字,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为一,允执厥中。”

我以前讲《中庸》的时候就说过,《中庸》这部经典的核心就是“精一执中”这四个字。《中庸》讲“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就是“精一执中”;开篇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个致中和之道,也是要认识这个心法、认识这个心体,然后你才能够行此中道。《中庸》号称是孔门心法,就是从上古圣王“精一执中”之道中传承下来的。所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为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才被后世称之为中华文化的“十六字道统心传”。那么,这十六个字到底说什么?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不能太展开说,展开来说就是一部《中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