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企业实行变革,经常会遇到两类现象:一是企业没有问题;二是即便企业有问题,也没有办法解决。
欧博老师在一些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的人常说:“我们企业没有问题,我们的订单准交率挺高的。”但是,订单准交率有多高并不确定,统计下来,可能是30%、40%、50%。接下来,企业一方的人往往会说:“准交率这么低,我们也没有办法,物料的问题、采购的问题、供应商的问题、老板付款的问题等都是行业难题,我们没办法解决。”
如今,很多企业都设立了稽核部门。稽核的第一个作用就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提醒我们问题的存在,因为发现问题是我们解决问题、改正错误的前提。
但是,发现问题就能解决问题了吗?我看未必。生产部门认为,货出不来,问题在于采购,只要采购把物料及时追回来,他们就有办法,否则他们的货就很难准时出。采购部门认为,物料回不来,问题在于供应商,是供应商没有及时将产品送过来。大家都认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外面,这是很糟糕的思维。
我们一定要明白,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在问题之中,哪里有问题,哪里就有答案,问题的答案一定在发生问题的地方。
《论语·为政》篇有这样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常人对这句话的理解是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意思是做人要诚实,别不懂装懂。孔子是圣人,如果这句话的意思这么简单,它就不可能流传至今。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另有深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知道的,我们知道;不知道的,我也知道,这才叫知。“知之为知之”,即知道的,我们知道,这句很好懂。“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即不知道的,我也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呢?可以有两种理解。我知道有什么东西我不知道,有什么东西我不懂,我有自知之明,这是第一种理解;不知道的,我也能知道,这是第二种理解,这种理解很关键,但却不容易完全理解。
我们怎么去了解我们不知道的东西?常人的方式是学习,通过学习,我们能将原先不知道知识变成已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办法——空。怎么理解?我举个例子。
欧博做过的天弼、天欣项目都是陶瓷企业,负责这两个项目的陈志国老师没在陶瓷行业工作过一天,对这一行业,他是不了解的。但是,他却能够教别人怎么管理陶瓷企业,这属于知还是不知?当然是知。如果是不知,他怎么可能带领大家把企业的优等率从81.5%提升到94%呢?对一个年利润达十亿元的陶瓷企业来说,优等率提高12%,意味着企业一年增加上千万元的盈利。
欧博的老师赵贵忠辅导过的龙生、志光项目都是家具企业,但在这之前,赵老师没在任何一个家具厂工作过。赵老师对家具行业是知,还是不知?不知。但他却辅导了这些项目,而且效果很好,这是知还是不知?当然是知。
陈老师、赵老师是如何将不知道变成知道的呢?按照有些朋友的理解,陈老师、赵老师应该先到陶瓷厂、家具厂学习,学习之后再做教练,再来教陶瓷厂、家具厂如何做管理。有些人在陶瓷行业、家具行业工作了10年、20年,甚至30年,才成为业内专家,我们能不能让两位老师也学10年、20年,甚至30年,然后再回欧博辅导项目呢?显然不可能。
很多管理人员容易犯一个毛病,即别人干的时间短或根本没干过,他就认为人家没资格教他,把别人堵住,同时也将自己卡住了。因为他会抱定一种观念:我没学过的,我不可能去教别人,只有学过了,我才能教别人。这样一来,他就进经验主义的怪圈之中,也很难做好管理。
是不是只有学习才能解决问题?不是。佛曰:“转念即佛”,念头一转,不知会变成知,瞬间会无所不知,成为全知。
佛门有这样一句话:“佛陀是全知的”。《金刚经》曰:“一切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悉见”,什么意思?就是说释迦牟尼能洞悉每个人的心,就连天上下了多少雨滴,佛陀都能知道。以前我对这句话很不理解,佛陀要知所有人的心,那他天天要见多少人?雨滴怎么能数得过来?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听说佛陀能知道下了多少雨滴,就以为他要数所有的雨滴。一听说佛陀知道所有人的心,就以为佛陀要见所有人,这个思路是错的。不见也能知,不数也能知,这就是不知道的也能知道,这里要有一个很大的转念。
据说,孔子曾教别人种庄稼。孔子没有种过庄稼,他是怎么能教别人种庄稼?他的方法是叩其两端。他首先问那人:“你自己怎么种的?”这是一端。又问:“你知道别人怎么种庄稼的?”这是另一端。孔子的意思是我虽然不知道如何种庄稼,但我可以问你,因为这两个问题你比我清楚。别人怎么种地,你可以去了解,你自己怎么种地,你也很清楚。两下一对比,问题就清楚了。
怎么做到全知?对于自己不知道的,帮助别人在自己身上找到答案,就是全知。企业的人手里有金银财宝,他却不知道,那么你帮他找到这个答案,帮他找到这个宝贝,你就是全知。
佛陀为什么是全知?因为他懂得在别人身上找答案,让别人自己找答案。懂得让别人自己找答案的人,就是全知的人。但前提是这种人的内心一定要“空”。只有把自己的内心清空,才可能让大家的智慧展示出来,让答案呈现出来。欧博的老师就是一面立在企业人员面前的一面干净的镜子,问题和答案都会显现在镜子上。企业的人说到底就是内心不空,他们不相信答案在自己身上,不相信问题能解决,不愿意费力不讨好地去做事,太在乎自己能否得到,怕万一做不成,别人说自己,所以才会与问题的答案失之交臂。事实上,只要将空性与智慧统一起来,答案很快就会显现。这就叫“何其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
曾伟,案例点评专家,广东欧博企业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著名企业管理变革专家,被誉为“中国式泰勒”。他所创立的“管理心法”被企业界称为打造团队、改造人心的神奇之法。
著有《欧博心法:好管理靠修行》《欧博心法:好工厂这样管》《欧博工厂案例》《苦中得乐:管理者的第一堂必修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