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总结历代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时说:“中国历史上只有两次改革成功了,一次是商鞅变法,一次是改革开放。这一头一尾成功的改革,对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历史上那些绘声绘色所记载的波澜壮阔的革命。”
(1)商鞅变法的成功经验
商鞅变法发生在公元前350多年的秦国,回顾变法的历史过程,至少有六条经验值得借鉴:
1.领导支持
变法伊始,秦孝公就任命商鞅为左庶长(相当于非王族大臣里的最高行政),变法过程中,面对老世族的阻挠和来自方方面面的困难,秦孝公排除万难,力挺商鞅,为变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2.打通思想
正式颁布变法文件之前,商鞅和秦孝公做了两件事:一是在朝堂上组织了一场公开大辩论;二是徙木立信。通过这一举措,给百姓传递了一个信号,新政府是言而有信的,新政府要变革了。
3.建立机制
公元前356年秦国颁布了《垦草令》,主要内容是: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
公元前350年,秦国颁布第二批法令,主要内容是: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废除分封制,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制;编订户口,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
通过两次变法,使百姓和管理阶层知道该做什么,而且自主地遵循规则做事。
4.善抓典型
商鞅刚颁布新的发令,就正好遇到了太子犯法的事情,于是商鞅凭借“法之不行,自上犯之”的观点说服秦孝公,按照新法处罚了太傅公子虔(秦孝公大哥)。此事给广大臣民带来巨大的冲击与震动,使新法迅速得到了全面的贯彻实施。
5.依法奖惩
顺法者奖,逆法者罚,把新法与人的责权利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了人们趋利避害的心理,牵引和推动人们按新法办事。
6.创造业绩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得到秦孝公以及其后历代君王的支持,关键在于变法为国家带来了实惠。通过变法,秦国去除了恶习,激活了个体的战斗力和生产力,国富民强,不久便建立新都、收复失地。更重要的是,变法开启了民智,建立了先进的机制,使秦国君民在这套思想和机制下持续进化,实力倍增,最终在100多年后统一了六国。
(2)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变革。改革开放有很多成功经验,笔者选取了以下几点作为组织变革的参考:
1.打通思想
1978年5月,一篇名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在中国思想理论界引起巨大震动,引发了席卷全国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978年12月13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宣布改革开放的决策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2.摸着石头过河
改革开放单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向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对的就坚持,不对的抓紧改。这一思路用哲学术语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用通俗的话就是“摸着石头过河”。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后走向共同富裕”,以及建设经济特区,让“特区”去闯,去试验。这个原则和方法让改革开放得以大踏步前进,也收获了很多创举。
3.抓主要矛盾
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分歧和争论,但面对分歧和争论,“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等观点,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心一意谋发展,不过于纠结形式,重点关注是否对人民、对国家有利。
善于抓关键还体现在其他方面,例如关注教育、科技,因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要靠人才。
4.抓思想建设
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从中国的国力和国情出发,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随后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路线和发展战略,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清晰的指引。
5.依靠群众
高度重视群众的力量,善于把群众的智慧转化为国家层面的决策。邓小平说:“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的,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在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对于应该干部独立完成的事情邓小平也不会插手干预,做到最大限度地自主。
6.辩证灵活
邓小平是善用辩证法的大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国两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著名论断。正是这种辩证看待问题、灵活处理问题的方法,为改革开放之初面临的几个重大问题找到了解决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