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探寻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

虽然事实残酷,但失败的不一定都是错,成功的不一定都对。

——万向集团董事局主席 鲁冠球

中小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是什么?

这是本书努力思考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回答的问题。本书给出的回答是:思维和模式的创新,持续不断的模式创新。

在模式创新这根主线下,本书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八个观点:

观点一:中小成长型企业面临的十大挑战,分别对应十个关键词——中国优势与中国企业优势、微利时代、全球化、产业新趋势、价值链重构、消费者主权、资本力量、组织能力、人才挑战、同质化思维。

观点二:众多中国企业呈现出“一技之长+术的成功”的“技术”型成长路径,其背后体现的无非是基于本土的三大优势:市场优势、营销优势、成本优势。这种“技术型成功企业”正在遭遇越来越大的挑战。

观点三:企业成长性评价基于四项关键指标:净成长率,即剔除企业外部因素后的内源性成长速度;心理市场地位,即基于价值认同与品牌影响的市场地位评价;价值创造能力,即客户价值、盈利能力与价值链地位的综合评价;体系均好性,即文化、战略、组织、团队四维度均好性整体评价。

观点四:行业差异、规模大小、历史长短、资源优劣等并非决定企业成长性的根本要素,企业成长的核心逻辑在于思维和模式创新。在模式创新的思维体系下,任何企业都可能走上卓越的价值创新与持续增长之路。

观点五:从持续的层面分析,企业成长呈现出由资源到运营、由运营到模式的三重境界。极少量的创新乃至创造了成长模式的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塔尖,更多的培育起运营优势的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塔腰,众多的依托甚至依赖于资源优势的企业处于金字塔的塔基。

观点六:成长模式本质上是一项创新性思维体系。模式创新从挑战传统思维开始,企业需要实现由规模增长到价值增长、由内向外到由外向内、封闭自主到开放协同三大思维转型,从根本上构建全新的思维体系。

观点七:创新者往往是孤独的。技术层面的思考和操作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没有独孤求败的勇气,有没有独树一帜的思维,有没有愈挫愈勇的坚忍,这是创新者要面临的真正考验。知易行难恰恰是成功者寡、失败者众的根本原因之一。

观点八:模式创新与能力培养相伴相生。缺乏能力支持的模式创新只能是空中楼阁,模式创新的最终成功和不被模仿从根本上依赖于形成与模式相匹配的独特能力。成功的模式创新背后体现的是三大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创新能力、运营创新能力。

本书的出版,我要特别感谢方向明老师。作为国内资深财经记者,方老师的见识和功力令我折服,品行与为人更令我敬重。是方老师指导我开始了对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的学习和研究,本书的一些重要观点和思想更直接来自于他的亲自指导。

本书着重讨论和分析了66个企业案例。真诚地向这些企业的领导人和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与谢意。没有他们的创新性实践与探索,不可能有本书的产生。

本书的案例资料参考了台湾标杆学院院长朱博湧教授主编的《开创蓝海》等书籍和《竞争力》《全球商业》《21世纪商业评论》《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企业家》《中国商业评论》《IT 时代周刊》《IT 经理世界》《商学院》《财富》《商业周刊》等主流财经杂志,谨此表示作者诚挚的致敬与感谢。

中国经济的成长需要一批批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和谐地成长,而目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成长模式的关注和研究还相对较为薄弱,期望本书能够对此有所贡献。限于作者的认识水平与知识能力,书中定有诸多不当甚至错误之处,诚恳地期待和欢迎读者提出各种批评、意见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