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流量逻辑

阿里最早是做B2B的,虽然地推厉害,但流量不大。

淘宝是C2C,淘宝能做成,因为对标“eBay”。eBay收费,淘宝不收费。

淘宝不收费,就吸引了大量小商户。小商户进来,也带来了部分消费者。这是淘宝最初的流量来源。

线上流量有一个引爆点,当达到引爆点时,流量会激增。这是围观心理。线上平台之所以比线下更大,除了线上没有地理距离外,就是集体围观。

阿里的厉害之处,就在于C2C做到一定阶段,果断升级为B2C。

B2C让主流商家进来了,品质也得到了保证,所以,逐步把C2C边缘化。

微信火爆后,基于微信的商业曾经火爆一阵子,但因为没有从C2C升级为B2C,所以没有闹出大动静。

不从C2C升级为B2C,就很难成为主流。C2C是吸引围观的模式,B2C是稳定流量的模式。

阿里从C2C到B2C的演进,验证了电商从“三低”到“三高”的过程。

社交流量,流量之源

在电商流量接近枯竭,B2C接近天花板的时候,拼多多突然火了。

没有腾讯引流,就很难有拼多多。

互联网最大的流量源自社交平台,如微信、QQ、Facebook、推特等。社交平台本身不是商业,但它一定衍生商业价值。这也是微信红包火爆后,马云极其焦虑的原因。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信息工具,如电报、电话、电台、电视。这些均在某个阶段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但远不如微信那么完整地把线下社交结构整体搬到线上。

注意,我说的是社交结构。一个人的社交圈构成了一个社交结构,社交结构在微信上,个体就必须在微信上。

无论是家庭结构、工作结构,还是纯粹的朋友圈,都整体搬到微信上了。

离不开微信,就是因为社交结构在微信上,个体离不开结构。

不仅社交结构搬到线上,而且社交圈子放大了。

如果说电话号码本是熟人圈的话,微信朋友圈就是半熟人的圈子。

不仅朋友圈子扩大了,社交频次也更高了。线下见面不易,打个电话怕打扰,发个微信很正常。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社交是人的基本需要、社会行为。

社交流量与商业

B2C电商平台的形态,目前是中心化的。

中心化的平台,一方面说明它有稳定的巨额流量;另一方面,流量的二次分配,必然形成级差地租,造成流量费越来越贵。这不是任何的人意志决定的,这是中心商业的必然。

平台商户要想降低流量费,就只有创造独立流量。独立流量是与平台博弈的筹码。

独立流量从何而来?从社交平台而来。

如果说过去传统媒体,如报纸、电视吸引了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那么,现在最吸引公众注意力的是社交平台

特别是微信之类的社交平台,把人类线下的社交结构整体搬到线上。因为个体对社交结构有极大的依附关系,所以,把每个人都带到社交平台上来。

社交流量成为这个时代永不枯竭的流量,社交流量是一切流量之源。

如何让社交流量商业化,这是信息文明时代商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不论这个社交平台是微信、QQ,还是别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