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令素行者,与众相得也。
【详解类引】
这句重点讲令素行。
令,是法令、条例;素,是平常、平时;行,执行。
治兵中的法令、条例要在平时就严格执行,养成习惯,上战场以后才能行动一致,而不是上了战场才去遵守这些法令、条例。
清朝的军队,被太平军打得溃不成军,就是因为当时的军队军纪散漫,几乎没有训练,整天吃喝情况嫖赌,还有很多人心思不在军队,而在自己的外边的买卖上,上了战场根本没有战斗力。
道光二十九年秋,俄罗斯一位叫科瓦列夫斯基的外交官来中国,他参观八旗军队的火炮训练,他惊讶的发现,八旗官兵精神散漫,有的军士三五成群的聊天,还有的在吃早餐,有的漫不经心的坐在帐篷里抽小烟袋,开始演习后,整个过程也是敷衍了事,毫不认真,队不成列,身不能正,大炮响了,可炮弹跑到落在旁边,没有飞出去,参领挥动旗子表示射击成功。
他说总结说,中国的炮兵和欧洲的炮兵根本没法比,中国人打炮与欧洲人只有一个相同之处,就是大炮发出的那一声响,其他都不一样。
这就是平时不严格执行法令,到战时就难以有统一的行动力,平时没有严格的训练,战时战术动作都不会,只能是送死。
因此,孙子说,平时严格贯彻法令、条例来管教士卒,士卒就能养成服从命令的习惯,平时不能严格贯彻法令、条例,士卒就会养成不服从命令的习惯。
而要想令素行,关键在于“亲附”。只有士兵信任你,爱戴你,才能平素就严格执行法令、条例,做到“士乐为之用,士乐为之死”。
李零教授认为,令素行就是“三令五申”。
三令五申就是先申明法令,通过不断的宣传、学习,让大家充分的了解法令、条例,然后严格执行法令。
三令五申这个说法,最终记载于《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一种古代军事纪律。
“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
任何法令、条例、制度,都要先做好宣传,让人充分了解,然后在实行,一旦开始实行就不能轻易改变,即便有些小的瑕疵,也不能随便改,强化法令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如尉缭子所说:“令之之法,小过无更,小疑无申。”号令一出,就不要轻易改变,这样才能令人信服。
孙武训练吴王阖闾后宫女子的时候,就是三令五申的方式,先将规则跟吴王后宫的妃子讲清楚,问大家都清楚了吗,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开始执行,做不到就拉出去砍头,这样就那些平时柔弱的女子训练出来了。
张预讲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率兵进驻汉中,同曹魏争夺关陇,由于连年征战,士卒苦于军旅,多有怨言,为此,诸葛亮把军队分为两班,一班作战,一班休息,定期轮换。在诸葛亮正准备进攻陇西时,应该有8万人去休息,可司马懿带30万大军突然袭来,有人建议诸葛亮,把这些准备回去休息的人留下,等打完仗再走,诸葛亮说:“我用兵将,以信为本,得利失信,古人所惜。军情再紧急,也不能失前言。”
结果听说丞相没有让他们留下来,照常返回时,大家主动留下来等打完仗再走,遂大败司马懿军。
打仗是最后的结果,一支军队能否打大胜仗,关键在于平时基础工作的积累,训练进行的怎么样,军纪如何,这些平日的工作,决定了战场上的战斗力。
营销团队也是如此,平日过程管理,过程操作一些基本动作是否已成为习惯,这决定了市场效果,最终体现在销量上。
朱熹说:“学习犹如炖肉,先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这跟做企业一样,开头的时候要有股冲劲,全力以赴去做,更重要的是慢火温,日日不断的进步,把平日的小事做扎实。
成功是积累平日的基础工作。
【行军篇营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