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古人把孝看得特别重。“父慈子孝”是古人标榜的家庭关系和谐的一条标准。
中国古代有“以孝治天下”的理念。什么叫“以孝治天下”?在唐代科举考试以前,古人怎么样推选贤良?怎样提拔官员?那叫作“举孝廉”。作为地方的官员,有责任把地方上的孝子推选出来,廉洁之士推选出来。推选出来干什么?一则作为社会的榜样,再则作为选拔官员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作为后备干部队伍预备在那里的,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中提拔他们。这是在没有科举考试以前。那么有了科举考试以后呢?孝仍然是非常重要、马虎不得的大事。你文章写得好,得到天子点评,能中进士、状元,非常了不起,但是,如果发现你在孝道上有所亏欠,没什么好说的,那就会被一票否决。你再才华横溢,也会被晾一边去的。
为什么对孝看得这么重呀?道理非常简单,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孝顺的人,怎么可能忠于君王?怎么可能对领导“止于敬”?同样,一个父亲如果对自己的子女都不慈爱,他如果做了地方官,对老百姓会不会爱护?当然也不会。所以,对父慈子孝的要求,在中国古人是一个最基本的考察标准,因为这是人的本性、本能、基础。仁、义、礼、智、信都是立足在最基本的人性之上的。
《大学》的作者曾子,在孔夫子的七十二位贤人弟子中,就是以孝著称,他的孝心非常出名。曾子留下了两本书,一本是我们现在所学的《大学》;另一本书,在宋朝以前,尤其是在汉朝,地位比《大学》还要高,那就是《孝经》。在汉代,《孝经》是全国人民人人必须认真学习的经典,就像我们公务员现在学习“科学发展观”一样。
关于曾子的孝,有一个故事很有意思。有一天曾参和父亲到田间除草,结果曾子一不小心把一排禾苗给除掉了。曾子的父亲非常暴躁,拿起锄头把他痛打一顿,打得他昏死过去了。周围的人掐人中的掐人中,泼凉水的泼凉水,好不容易才把他弄醒过来。结果呢?曾子醒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跪在父亲面前唱歌。为什么呢?大概他是想通过这个方式让父亲不要生气,高兴起来;另一方面,自己能够唱歌跳舞,也可以让父亲知道自己没受多大的伤、不碍事。后来有人就把这个事情报告给孔夫子,说你这个学生真了不起,那么孝顺啊!孔夫子一听,就非常生气地说:像小曾这种不忠不孝的人,以后不准他进我的门!
这话传到曾子的耳朵里,他就觉得问题大了。自己最尊敬的老师居然说自己不忠不孝,这是怎么回事?他就跑到老师那里求教,说:老师对不起啊,我错了,但我不知道错在哪里?孔子就说,你不知道自己不忠不孝吗?你父亲是国君的臣民,臣民打死人是要判死刑的,你已经陷你父亲于不忠之地了!这是其一;其二,你作为子女,你如果被打死了,你父亲就犯下了杀人死罪,就要被国君砍头,你害得父亲差点被砍头,还算孝顺吗?曾子一听,一下子就傻了!原来是这样啊,那我该怎么办呢?
孔子就教他说,你记住了,以后你父亲如果用鸡毛掸子打你,你就把衣服脱了,尽量地让他打痛快。如果他一旦抡起了锄头、斧头或大木棒,你要抽身就跑,不要回头,等他老人家气消了以后,你再回来谢罪认罚。
这就是孔夫子对孝道的认识,那是非常灵活、非常人性化的。不像后来宋明理学流行以后,把“孝”搞得血淋淋的很残酷,像“二十四孝”里有些故事,把自己的肉割了给父亲吃,把儿子埋了供父母等等。这些失去人性的内容,都是后来一些腐儒们不明真孝道的僵化之作。在中国儒家的原典里面,是没有这样东西的。《孝经》是一部非常了不起的经书,以后有机会的话,我自己是发了愿想讲它的。这是后话,不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