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线城市、热点城市通常都算大城市,大城市的定位特点是复合型定位,不太可能用一种定位形容一个城市。
城市定位无模式,有模式可以套用就不是定位。在城市定位上,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而这个阶段还将持续下去,会随着经济“常态”的变化而变化。城市独一无二,具有唯一性才能更好地吸引人们前来生活、居住和旅游,除非像杭州等有特殊人文资源的城市,无论什么定位,杭州西湖四个字就包含了一切,因为杭州有人文文化积淀的西湖。
城市定位不是争来的,是营造出来的,由根植于骨子里的味道决定的;通过战略定位营造出来。杭州和成都都争过“休闲之都”,这种城市定位过于肤浅,仅从休闲角度说,我支持杭州是“休闲之都”,因为城中有湖,周边有山,近山近水,这才是城市现代意义上的休闲。而成都作为西南重镇,更适合营商,而不是休闲,是民俗原因,滞留的人多了以后沉淀出所谓的休闲方式,导致看上去很休闲,其实是迫不得已的休闲,不是真正的休闲。
20世纪90年代,成都提出天府之都,之后开始漫长的城市定位之路。2004年提出中国第四城和东方伊甸园两个城市定位,2006年又提出的“休闲之都”,2007年再提出“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成都其他的城市定位还包括“美食之都”、“美女之都”、“多彩之都”、“成功之都”、“熊猫故乡”等,之后的城市定位则是“世界现代田园城市”,最新的产业定位则是“西部金融中心”。2014年11月,成都市在中央电视台的城市推广广告上变成“成都,都成”,真不知道想说明什么?是到成都什么需求都解决了,还是干什么都成、玩什么都成。
一个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想用一句话说清楚自己的城市定位,这样的思维逻辑是有问题的。如果成都用一句话的定位能够说清楚,那么非“天府之国”莫属,因为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天府之国”这个定位有很深的人文文化积淀,其他城市定位总有些产业的味道,比如,“休闲之都”是旅游概念,有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配套营销的味道。“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的城市定位就是一个城市的营销语,称为城市定位有些牵强。
成都现在已经是一个超大城市,应该是一个大主题定位下的多主题定位,采用复合型定位。成都如此,其他城市也应如此。
城市定位可以从三个角度定位,一是“生活方式定位”,二是“营商方式定位”,三是“生活方式定位”+“营商方式定位”合一的定位。成都“天府之国”其实是“生活方式定位”+“营商方式定位”合一的定位。“西部金融中心”是“营商方式定位”。
从城市本身看,城市总体定位受城市区位、人文文化背景、市场情况、资源吸引、政府行为等条件制约,受政府扶持、科技创新、城市管理、市民行为等因素支持,其定位模式有资源主导型、现代都市引力型、文化功能型、市场需求型、功能复合型。
从城市竞争角度看是多方面的,所以城市定位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涉及性质定位、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概括为生活方式和营商方式方面的定位。一般而言,城市定位包括产业定位、功能定位、性质定位等。其中,产业定位是大多数城市定位的基础,功能定位是中心城市的核心,性质定位是有资源城市的灵魂。比如,杭州因为有西湖,所以定位为“休闲之都”顺理成章,把自己的城市性质告诉世人。因此,性质定位是最重要的,性质决定功能,功能引领产业并决定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找准城市性质,就是找准城市的本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