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篇 百强药企兴衰之路

如同武侠小说中“兵器谱”对武林中人的影响一样,近年来,每年发布的中国医药行业“百强榜”正在引起业内外日益高涨的关注度。

每个企业都希望能明确自己在百强榜单上的定位,从而找到其在整个中国医药产业这个巨大的坐标系上的所在。优秀者希望巩固地位,同时看清竞争对手,见招拆招,力图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落伍者希望找到差距,对照标杆,迎头赶上;政府希望看清产业局势,扶优除劣,加速产业发展;受众希望拨开重重迷雾,获取更多信息,找到真正优秀的产品。

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企业的优秀与否,最终需要凭借从市场上收获的真金白银来证明自己,规模和利润是最直接的衡量标准。

但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在新品上市、市场培育等方面又需要相对较长的周期。从这个角度看,除了一时的地位之外,企业在历年百强榜单上的排名变动趋势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认为,百强排名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座次游戏。在这份榜单的背后,凝聚着无数医药企业的先天基因、成长路径、战略抉择等诸多要素。登顶者的成功经验,落伍者的败笔回肠,无一不对所有置身于中国医药产业大棋局中的参与者有着重要的启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卷帙浩繁的中国医药产业的历史,至少有相当重要的一部分,正落在这薄薄的几页历年百强榜里。我们希望透过这字里行间的挖掘,找出一些宝贵的启示,为诸多的志存高远的企业指点迷津。

历年发布的多个中国医药企业百强榜中,公认影响力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榜单,另一个则是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发布的榜单。

我们选择了南方所发布的历年榜单作为百强企业的分析目标,因为其在制定标准中,基本不再包含外企、医药商业以及医疗器械等成份,能够更好的反映中国医药工业和本土企业的相关状况。诚然,这份榜单在历年的统计标准、统计口径等方面仍存在一点瑕疵,但在大的格局上,仍然勾勒出了较为清晰的产业画面。

在这份榜单上,个体企业的名录和座次其实是次要的,更重要的在于榜单反映出了一幅群体众生像。表面上是企业群体和相关座次的变迁,而其实质则是整个医药产业演变的趋势。

飞速发展的时代中,不同的时期会对医药产业提出不同的诉求,从而产生相应的机遇。唯有抓住了时代机遇,顺势而为的企业,才能稳健的存在于百强榜上,乃至排名不断攀升。反过来看,成功企业所展现的特质,多半即为时代对企业的诉求,这也正是值得后来者借鉴的地方。

由是观之,历届百强的变迁状况,也许比百强本身能带来更多的启发。

南方所的百强排名最早出台于2006年,到今年已是第八届。当我们把八张榜单放在一起按时间顺序依次比较时,会让人产生很多的思考。

有些群体在上升,有些群体在下降;有些群体已经消失,有些群体正在出现;还有些群体座次在不断的反复震荡。

我们仔细分析后发现,这些但凡有着相似变动趋势的企业群体,在诸多的特征上也十分接近。而不同群体之间,又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就如自然界一样,特征鲜明的多个群体,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态系统:

若干超大型的医药集团,如巨象一般,牢固地占据着产业中最顶端的地位;

一些以创新为驱动力的大型医药企业,犹如振奋的雄狮,正在排行榜上稳健的攀升;

处境日益艰难的原料药企业们,如同困于泥沼的大鳄,面对栖息地的萎缩,急需突围、进化或是灭亡的抉择;

一批优秀的中小型的医药企业,正像猎豹一样,凭借迅捷与灵活的身姿,抢占着一块块细分领域,在排行榜上的地位也在迅速提升;

还有一批企业,正在逐渐难以为继,榜单上的座次一路下滑甚至已经消失,自身却几乎束手无策,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困兽;

而在百强门槛的边缘上,一批更年轻的新生代医药企业,已经凭借核心产品和资本助推实现了创业突围,面对百强这个大殿堂,它们正在跃跃欲试。

这些多样的种群,共同构成了整个中国医药产业的一幅生态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