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目标和计划要全面提供给每一个管理者

每一个人的认知结构都是不同的,这决定了每一个人对同一件事情的看法都是不同的。更何况由于在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职业背景、岗位职能、专业能力、管理层次、薪酬回报等都大不相同,认知差异巨大是再正常不过的。

举一个常见的例子,很多中小企业的老板总是觉得管理不规范,于是倾向于请一个有大公司经验的优秀职业经理人空降过来,觉得这些人自带光环,一定是无所不知的全能选手。殊不知越大的企业对职业经理人的要求就越单一,而且做得越好的人越依赖于平台,这和中小企业所需要的那种面面俱到的综合管理能力完全不匹配。于是请来的职业经理人总是倾向于先建立规范的平台,但这又和企业的生存阶段不一定匹配。在两者认知差别巨大的情况下,空降兵不好用再正常不过。

我们有时候戏称企业里的老板都是“飞鸟”,天天在外面飞来飞去,视野高远,了解很多信息资讯。企业里的中层经理人就如同“走兽”,能看到的就是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只知道具体的工作怎么干。而“飞鸟”总是希望把自己看到的东西教给“走兽”,不幸的是“飞鸟”用的是鸟语,“走兽”完全无法理解。“救救我们吧,老头子读了一本书;以前我们还知道他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现在我们只好去猜了。”这种情况极为常见,在我曾经供职的企业,甚至出现过老板给下属开完会后,下属要单独再召开一个会,专门研究老板究竟说了些什么!

这个问题是无法解决的,唯有将双方的语言转化为共同的目标、愿景和计划。

每个个体都有自身的局限,“盲人摸象”、“摸着石头过河”在企业中是一种常态化的存在。理解了这一点,德鲁克的目标管理乃至惠普公司的管理流程(POM)强调企业目标下的共享愿景和共同计划也就容易理解了。对于管理者而言,企业的目标有五个层次:

层次一:每个管理者都有目标,目标说明了他(她)对企业的贡献(也包含对其他部门的贡献,以及注明需要其他部门提供的支持)。

层次二:目标是每个管理者及其上级共同制定的,而非上级单向指令。

层次三:所有管理者都了解企业目标和自己的目标。并有简单直接的渠道可以看到其他部门、其他人的目标和计划。

层次四:所有管理者能基本认同企业未来的发展愿景。

层次五:所有管理者都了解公司的行动纲领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

“我发现有一家公司甚至向领班提供一份详细的说明,让他不但了解自己的目标,也了解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制造部门的目标,结果发挥了很大的功效。尽管由于公司规模太大,领班的个别生产绩效和公司总产量相比,有如九牛一毛,但结果聚沙成塔,公司的总产量仍然大幅提升。”

再次强调“管理者”的概念,按照前文的定义,只要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不管某人是一名酒店领班、医院护士或者是一名没有下属的普通职员,他(她)都是管理者。因此,有必要让大多数人都了解到公司的发展愿景、发展目标和计划纲要,让每一个人在其中找到自己贡献的位置,从而了解到自己其实是在“建造一座大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