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的初衷有三个:
第一,企业胜任力模型变得雷同和臃肿,强调打造有特色的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传入中国已超过20年,在这20年中虽然形成了一套本土化的胜任力建模方法,但是这套方法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效。所以,笔者在本书中强调,胜任力需要重视冰山下的部分,重视个性、动机、价值观。胜任力在建模中,一定要体现行业、企业和岗位的特点,不是依葫芦画框,而是通过调研和访谈,形成自己的胜任力模型。就算是相同行业的企业,他们在建模时所得到的结果也会有不同。
第二,启发企业可以怎么运用胜任力模型。随着对组织效能的重视,人才管理会越来越重要,构建人才标准、测评人才能力、发展人才能力,都需要依赖胜任力模型。腾讯在收购Supercell后,有一个重大的启发。Supercell接第一款游戏的时候,一个人用了一周时间就完成了,接第二款游戏时,同样是这个人,只用了一天时间。Supercell的实践对腾讯的主要启发是精兵强将,T型人才可以以一当十。如何设定T型人才的标准,这就是胜任力模型的贡献。
第三,充分呈现胜任力模型的落地性。胜任力的落地始终为人所诟病,如何有效地把胜任力模型和人才盘点、人才发展贯通,是业界的一个难点。面试官如果能对胜任力有充分和到位的理解,就会意识到人才的局限性,具备洞察和识人 的能力。培训管理者也需要重视胜任力模型,如果胜任力选择得当,培训的效果也能事半功倍。
落地性还体现在系统地呈现胜任力建模的方法和语言。胜任力模型尽管已经被熟知,胜任力的方法和语言却远未规范化。本书试图通过条理性、规范化地梳理胜任力模型,帮助读者找到统一的范式,从而有利于理解和探讨胜任力模型。
本书通过列举大量的案例,将人才管理的各个环节打通,从而实现胜任力模型的真正应用。
另外,在多年参与胜任力项目的过程中,笔者有几点咨询的体会和大家分享:
首先,胜任力必须有“鉴别性”。要能够体现绩优者和一般绩效者的差异,这个差异必须是鲜明的。
其次,胜任力要“具象化”,需要案例支持,这样才有利于推广应用。
最后,学习胜任力的各位要努力从“工匠”向“大师”转变,避免在建模时陷入僵化思维,习惯套用既有的方法和技巧,而不能够从新的角度审视胜任力。
在胜任力模型理论如此完善,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却很少有一本书既适用于入门级小白,又适用于资深级大咖;既适用于理论学习,又适用于实践研讨。笔者觉得有必要把胜任力的故事完整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对胜任力有一个全面而又深刻的认识。
第一章是胜任力的概念和基础,第二章到第六章是胜任力建模的具体操作,第七章和第八章是胜任力模型的高级技巧,最后三章从人才测评、人才盘点、人才发展三个角度讲胜任力的应用,里面穿插大量笔者在咨询过程中实际服务的案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