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迁都过程中的感情因素

对于孝文帝的全面汉化改革,大多数意见都认为是迁都洛阳之后才展开的。实际上,正如前面所说,北魏的汉化改革乃是一个有着较长时段的历史过程,包含了献文帝拓跋弘、文明冯太后的改革在内,他们所进行的改革乃是孝文帝全面汉化改革的基础。不过,孝文帝要将业已展开的汉化改革推进一步,还必须首先离开平城、乔迁新都。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意义,陈寅恪先生是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加以阐述的。陈先生说:“之所以要迁都洛阳,光宅中原,是因为崤函为帝宅,河洛为王里,是文治之地。要汉化,便须离开平城用武之地,把朝廷搬到洛阳去。”陈先生的观点自属精辟之见。但我认为,仅仅从政治、经济这两个方面来认识和分析迁都洛阳,还显得不够,因为迁都洛阳本身就是汉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另外,我们还必须关注迁都洛阳一事中的感情因素,也就是孝文帝对于平城的感情倾向。

对于迁都决策过程中的感情因素,学者已经有所认识。孝文帝对于祖母冯太后的感情比较复杂,一方面,祖母对自己确实有抚养、教育之恩,这是孝文帝永远都无法忘记的。再一个就是,冯太后特别注意用儒家的“孝道”对孝文帝进行教育。“百善孝当头”的儒家孝道观念,无疑强化了孝文帝对冯太后的“孝心”;另一方面,冯太后对于孝文帝的教育比较严格,甚至是苛刻。有迹象表明,孝文帝正是伴随着挨打受骂长大的,孝文帝忍耐力惊人与此经历不无关系。不过,棒打和责骂对于孝文帝还不是主要的考验,更主要的考验是如何应对冯太后的猜忌。因为这种由权力争夺所带来的猜忌,随孝文帝年龄的增长而日益加重,倘若孝文帝的表现稍为不慎,就很可能随时被废黜。所以,孝文帝的生活状态,实际上一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生活中极其缺乏安全感和幸福感。

这相互矛盾的两种感情,一直困扰着年轻的孝文帝,是感激祖母的抚养之恩,还是憎恨她对自己的苛酷与猜忌?这两种感情因素,何者又是主要的?我们不能否认,冯太后对孝文帝进行的“孝道”教育还是很有效果的,因为孝文帝在她死后,遵照礼制为她服满了三年丧期。另外,孝文帝也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宣扬祖母对自己的养育教化之恩。但是,我认为这并非孝文帝内心的真实想法,他对严酷苛刻的祖母并非真的就是毫无怨言。

我们这样说是有依据的,根据之一是,冯太后死后,孝文帝曾当面向元丕、穆泰、李冲等人表示感谢,感谢他们在冯太后准备废黜自己时能够据理力争,终于使自己保住了皇位;根据之二是,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曾多次对宗室诸王公开表扬杨椿(455—531,字延寿,自言弘农华阴即今陕西华阴人,官至太保)兄弟,原因是每当孝文帝受到杖责时,杨椿兄弟总是居中调和。孝文帝的原话是:“北京之日,太后严明,吾每得每杖,左右因此有是非言语。和朕母子者,唯杨椿兄弟。”孝文帝为何总是经常提及往日旧事?我以为正反映出孝文帝对冯太后的真实心态。孝文帝说他对冯太后虐待自己和准备废黜自己的事情“不以介意”“初不有憾”,实际上是故作姿态,只是表演给外人看的把戏。

根据以上,我们可以肯定: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生活经历已经给孝文帝的心理造成了严重创伤,他对于早年的生活环境早已充满厌倦之情!平城,应该是他最不愿意回首的地方!所以,当他独立执政以后,便开始考虑迁都的问题,因为只有离开平城,才能够不睹物思人,彻底摆脱祖母冯太后的心理阴影!这就是孝文帝迁都过程中的感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