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司经营中,权力过度集中会导致决策质量、公司适应能力和员工工作热情的降低,所以不是很提倡这种做法。当然,并是说集权本身有什么不对,需要实际的管理场景而定,在这里主要讨论的是分权。
分权有两种方式(实现途径),一个是基于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也称之为制度分权,另一种是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严格来说,这两者是有差别的,制度分权基于组织设计的岗位工作任务来定;授权基于主管在工作中的判断来定,具有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但在公司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大家习惯把这两种方式都称之为授权,不管是基于组织设计的岗位做的权力分配,还是临时的工作授权,本质上没有区别,只是授予的对象与方式不同而已。因此,制度分权也称之为常规授权,与临时授权对应,都统称为授权。
常规授权。制度分权(常规授权)在设计的时候是围绕着公司规模和业务活动展开的,在组织架构、岗位设置、职务与工作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各种要素综合得出的,是一种常规的、例行的权力分配方式。从这个视角来看,制度分权是与组织架构、组织的专业分工强关联的。常规授权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相对稳定,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常规授权不会收回。
临时授权。与常规授权不同,临时授权可操作的空间比较大,不拘泥于现有的组织与岗位体系,可以理解为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与岗位职级挂钩而进行的授权,对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其才干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需要注意,因为灵活性比较高,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非常考验管理者的领导艺术。同时,如果没有适当的授权管理规则,很容易形成小圈子,凡事都安排“自己人”来干,对公司来说是个潜在的风险点。
不管是常规授权还是临时授权,对管理者来说都有不小的挑战性。艾伦•默里曾有言:“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做到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授权;但对于很多人来说,这可能是最难的一件事。”尽管如此,也还有一些领先企业在这方面有比较好的实践,比如美的公司:
为了实现事业部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1998年何享健推出了长达70多页的《分权手册》,通过这个手册管理公司。经过多年打磨,做到了“什么都不管,什么都清楚(受控),什么都授权,什么都有序,一切尽在掌控中”的境界。美的压缩机事业部总经理向卫民用十六个字来概括这个授权体系:“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通过这个独特的内部授权模式,并以“放权经营、利润分成”为指导,启用了大批年轻人担任事业部负责人,其中方洪波因为在销售渠道建设的突出表现,后晋升为美的空调事业部负责人。事业部制刚推行时,有一位事业部总经理曾拿着一张千万元的项目审批单找何享健批示,结果何享健回复:“根据《分权手册》,这是你权限范围内的事,你自己拿主意。”
美的公司创始人何享健,通过这个授权管理模式,带领公司从1998年50亿营收规模到2012年交班给方洪波时超过1000亿的营收规模。2012年,方洪波推动的632项目,则是从另外一个管理视角来推动公司持续发展。
时代在变,管理的模式也要随之而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法则,对公司的发展来说,同样适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