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原文解释】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才能广结善缘,与人和睦相处。
“凡取与,贵分晓”,就是要了解经营之道,所得的财物,要看来路正不正,不义之财不能取。所得的财物要看合不合法,合不合道义,即是“贵分晓”。如果不合道义就不能要,否则就可能会身败名裂,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还有一层意思,比如在公司里,要弄明白所得与付出。不要天天抱怨自己得到的太少,而是要掂量掂量自己到底付出了多少。有些人总是觉得自己付出的多,得到的少。真是如此吗?按照常规推理,付出与收获长远看肯定是公平的,即使出现一些不平衡,那也是短期的波动。有才之人,肯定会有相匹配的工作环境。所谓的怀才不遇,那也是自我的感觉,或者压根儿就没有才,如果有才早就突破重围了。或者确实有才,还是认为没有发展空间,那肯定是自己德行出了问题,没有做到“与宜多,取宜少”。
小时候,我们喜欢与人争,东西也喜欢和别人抢,总想多得到一些,不喜欢吃亏。但我们又都喜欢和吃亏的人打交道,不喜欢占便宜的人,这种矛盾如何解决呢?财物就那么多,有人占便宜就必然有人吃亏。
与客户合作是选择占便宜,还是吃亏呢?结论是:吃亏!是不是太傻了?逆向思维下,如果不吃亏,不让客户赚到便宜,下次客户还会和你合作吗?只有在合作中肯“吃亏”,让自己有被客户“利用”的价值,客户才会多想着和你合作。
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冥冥中自然界好像在对人们的贪婪习性进行调节。要想得到更多,就需要每次让别人多得,这样才能有更多的合作;要是一次占尽了便宜,以后就难有合作。所以,感到别人“利用”了自己,占了自己便宜,别烦恼,应该庆幸。如果自己连被别人“利用”的价值都没有了,那才是真的烦恼。
有个故事,一个小孩子,如果别人让他从两个一大一小钱币里拿走一个的话,他每次只拿小的那个。人们很好奇,因为这不符合常理,都觉得孩子会选择大的,于是就找他“测试”,发现还真的都是这样。最后,小孩子透露了一个秘密:“如果我拿走大的,还有人再这样让我选吗?”。虽然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但确实给我们一些启示,看似“傻”,实则蕴藏着大智慧。
原来,吃亏就是“赚便宜”!世间的事就是那么神奇,越想争着去得,越难得到;越不在乎、越不去争,反而得到的越多。
范蠡,春秋时期人,被后人称为“商圣”。白手起家,经商成为大富大贵,然后又布施出去,一生三聚三散,被后代许多生意人供奉为财神。
人到无求品自高,团队成员如不在乎自己的得失,这个团队就会更和谐、更有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