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20万部苹果手机在富士康组装完成,每部手机以出厂价179美元(大致相当于制造成本)出口到美国,在美国大约以每部500美元的价格上市销售,毛利达到每部手机321美元。在321美元的毛利中,大概有160美元被供应链中的分销商和零售商获得。其余的160美元为苹果公司获得,用于营销和市场推广,以及为苹果手机工作的成千上万个工程师所提供的技术和设计,其中大约100美元将用于该产品的技术开发。扣除这些费用后剩下的就是苹果公司的净利润。
而179美元的出厂价中,其中24美元的闪存和35美元的屏幕是在日本生产的,23 美元的信息处理器和相关零部件是韩国制造的,全球定位系统、微电脑、摄像机、WIFI无线产品等共计30美元的零部件是德国制造的,蓝牙、录音零件和3G 技术产品等价值12美元的零件是美国制造的。除此之外,材料费用、各种软件许可证和专利费用合起来为48美元左右。最后算下来,在富士康组装环节的费用只有6.5美元,占总价值的3.6%。
回过头来说,富士康每台iPhone才赚6.5美元,如果把这个近似为在来料加工模式下的销售收入。
前面说过做生意想赚钱要么薄利多销,要么单品贵一点少卖一些也可以。如果企业竞争能力强,当然可以做到卖得量又大,单品利润又丰厚。
不过对于iPhone产业链而言,本身还有一个问题。行业上下游的产业集中度比较高,单个或者少数几个企业就近似为整个行业产能。所以,每家企业都基本上会参与每一台iPhone的生产环节。因此,不同生产环节接触的产量相同,总体毛利水平就取决于单件iPhone上的毛利率。显然,相对于苹果等参与方,富士康的毛利率水平可以说很低了。所以,在毛利的角度上考虑,其实富士康在苹果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其实不好。
富士康的波特五力为什么弱?林玲和余娟娟给的解释是富士康所在的生产环节,生产要素相对不稀缺,要素质量也不高,所以没法获得高回报。
“要素稀缺度”或“要素质量”决定了不同分工环节上的要素收益,其具体分配情况:先进技术、知识、品牌、销售网络等稀缺要素往往被投入到产品的设计、研发、销售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生产上,从而获取较高的要素报酬。低端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属于充裕要素,由于自身质量限制往往被锁定在产品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的生产上,进而获取较低的要素报酬。
当然,富士康的竞争能力不行是相对苹果而言,比其他同行相比就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