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3分析场景形态,抽象关键流程

业务流程作为价值创造过程和能力支撑匹配的载体,第三步开展对场景形态与业务流程的分析,剖析数字场景具体交付过程中的现状、问题及需求,表3.6展示业务流程和场景形态的定义。

表3.6 业务流程和场景形态的定义

名称

定义

业务流程

在特定企业环境及资源保障下,为了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商业目标而形成的一套规范业务运作规则和机制,通过一系列可重复、有逻辑顺序的活动,按照相关的政策和业务规则,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换成明确的、可度量的、有价值的输出。

场景形态

由于公司业务复杂,同一业务可能存在不同的场景,比如同样是采购,可能有行政采购、生产采购、工程采购等不同场景。我们需要识别出不同场景形态,针对每一种业务场景匹配相应的业务流程。在应用服务化设计时,这些不同流程中相同或者相似的活动可以由同一个应用服务来支撑。

对于场景形态分析,首要任务是识别场景因子,特别是对场景形态有主要影响的关键场景因子。如图3.13所示,运用SIPOC和5W2H的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关键决策、关键决策,体现业务意义、特点的因素,对最关键的场景因子进行排列组合并尽可能多的罗列其包含的形态,支撑对高价值场景形态的有效筛选。

图3.13 SIPOC和5W2H方法分析场景因子举例

对于业务流程的定义与收敛,首先需要判断数字场景对应的流程层级,如图3.14所示,再有针对性的选择业务流程设计模式(正向设计、能力驱动设计等)与流程设计策略(包括依托角色设计、依托活动设计、业务单元编排等),明确活动、事件、网关、连接对象、泳道、数据等流程设计要素及要素间关联关系,如图3.15所示,并选用适当流程建模语言开展业务流程建模。

图3.14 流程层级划分

图3.15 流程设计要素及要素间关联关系

​ 重点行动举例:寻找场景中的关键场景因子,通过关键场景因子组合找到具有价值的具体场景形态,对场景形态下的关键流程做规范的细化表达,以及所需的流程框架识别与分析等。

​ 核心方法举例:场景因子识别、场景形态识别、价值点排序、业务流程框架,流程建模语言等。其中,Flow Charting、EPC、UML、IDEF、BPMN五种流程建模语言简介及优缺点对比如表3.7所示。

表3.7 流程建模语言简介及优缺点对比

FlowCharting

EPC

UML

IDEF

BPMN

简介

流程图,ANSI(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标准,语言符号较为简单,用于流程的“快速捕获”。

事件处理链,在ARIS的框架内开发,将事件视为流程步骤的触发或结果,对建模复杂的流程很有用。

统一建模语言,由OMG(对象管理小组)维护,这是一套标准的制图技术,主要用于描述信息系统要求的符号。

集成定义语言,联邦信息处理标准,着重强调流程的输入,输出,机制和控制,并清楚地将流程的细节向上和向下链接。

业务流程模型,OMG(对象管理小组)创建的标准,一共103个图标,可用于向不同对象展示流程模型。

优点

符号集较为简单;

理解较为容易;

有助于建立共识;

无需专门的工具。

在德国等欧洲国家,尤其是在跨国企业中使用广泛;

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上手较为简单;

用于识别过程约束的最强大和最通用的工具之一。

完善的用户社区;

参考资料丰富易得。

精确表达;

易于遵循的模型级别逻辑分解;

可从美国联邦政府或商业渠道获得详尽的文档。

广泛使用和理解;

是美国的事实上的标准;

在美国国防部和其他政府机构中大量使用;

用于识别过程约束的最强大,最通用的表示法之一。

缺点

多样化的自定义使得不同企业间的语言存在差异;

用于描述复杂的业务流程时可能不够精确;

缺乏描述性属性集。

在欧洲外知名度低于BPMN和流程图,国内应用更为匮乏;

建模团队必须在使用符号方面受到约束,以避免可能出现的逻辑空白;

受限于ARIS工具,国内常用的流程建模工具鲜有支持EPC。

业务流程建模是次要用途;

符号表示可能因工具而异。

看起来较为复杂,在视觉上不吸引人;

主要由方框和箭头组成的符号可能显得杂乱。

需要培训和经验才能正确使用全套符号;

很难看到流程的多个级别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建模工具可能支持符号的不同子集。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关键输出举例:基线的《数字场景形态图》、《数字场景流程框架图》,基线的《数字业务流程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