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先王误后君

​ 故事:晋文公见寺人披

晋文公为公子时,出逃到蒲城,晋献公派寺人披前去进攻。披斩断了文公的衣袖,文公出逃到狄。晋惠公即位,又派寺人披到惠窦攻杀文公,没有抓到。等到文公返回晋国,寺人披求见文公。文公说:“蒲城的事,献公限令你过一夜赶到,而你当天就赶到了;惠窦的事,惠公限令你过三夜赶到,而你过了一夜就赶到了,干吗那样快啊!” 寺人披回答说:“君命说一不二。除掉君主仇敌,唯恐不能完成,我管你什么蒲人、狄人呢?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追到蒲、狄那样的仇人吗?再说齐桓公能不记管仲射中带钩的事,而任他为相。”文公于是召见了寺人披。(出自《难三》)

​ 故事:先王误后君

或曰:齐、晋绝祀,不亦宜乎?桓公能用管仲之功而忘射钩之怨,文公能听寺人之言而弃斩祛之罪,桓公、文公能容二子者也。后世之君,明不及二公;后世之臣,贤不如二子。不忠之臣以事不明之君,君不知,则有燕操、子罕、田常之贼;知之,则以管仲、寺人自解。君必不诛而自以为有桓、文之德,是臣仇而明不能烛,多假之资,自以为贤而不戒,则虽无后嗣,不亦可乎?且寺人之言也,直饰君令而不贰者,则是贞于君也。死君后生,臣不愧,而复为贞。今惠公朝卒而暮事文公,寺人之不贰何如?(出自《难三》)

故事愿意本是在称赞晋文公的英明和气度,剧本和齐桓公不记仇管仲类似。但韩非子却从中看到了风险、看到了危机。这两段佳话的结局得到了的完美证验,但背后是齐桓、晋文作为春秋五伯之二,是不世出的明主,管仲、寺人披也都是贤臣。两国后世的君主不再有齐桓、晋文之明,臣子也难有管仲、寺人披之贤,但后世的君主还僵化地以这两个故事为范本去施政,后世的奸臣当奸情暴露时也有着两个故事为自己辩护。这不是致亡之道吗?后来晋国为三家所分、齐国为田氏所代,这不是很应该的吗?

【评】:

后世法前世之治,就像向标杆实践学习一样,形式上的东西很容易掌握,实质上的东西不容易掌握。当没理解标杆内在的道理和背后的支撑性环境条件(比如齐桓公、晋文公之很高的势术水平)时,就很容易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最后误己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