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架构的核心定义与分类
企业架构(Enterprise Architecture,EA)是一个系统的基本结构,由多个组件以及它们彼此间的关系组成,并在一定的环境和原则上进行设计和演变。这一概念在 ISO 体系中有清晰界定,其本质类似于乐高积木的组合逻辑 —— 通过结构化组件的有序衔接,形成完整的业务或系统拼图。就像乐高积木需要按照特定图纸才能拼装出理想模型,企业架构也需要遵循既定原则,让各组件在相互关联中发挥整体效能。
在企业实践中,通常采用 "四 A 架构" 模型:
1.业务架构(BA):聚焦企业的业务模式与流程逻辑,反映商业模式和业务特点。它如同企业的 "业务地图",标注出从战略规划到具体执行的全部业务环节,比如一家制造企业的业务架构会涵盖产品研发、原料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核心模块。
2.应用架构(AA):涉及日常办公系统如 SRM(供应商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等软件的组合与交互。这些应用系统如同企业的 "数字化工具库",每个工具解决特定业务场景的问题,而应用架构则确保这些工具能协同工作,例如
CRM 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互通,让销售订单自动触发收款流程。
3.信息架构(IA):管理企业各类数据资源的组织与存储,如供应商数据、客户数据。它好比企业的数据 "仓储管理员",规定数据如何采集、存储、处理和使用,确保数据在合规框架下为业务提供支撑,比如客户数据在营销场景中的标签化管理。
4.技术架构(TA):底层技术支撑体系,通常由 IT 专业人员关注。它是企业数字化运营的 "基础设施",包括服务器、网络、数据库等硬件与技术组件,例如云计算技术架构能让企业应用实现弹性扩展。
实际应用中,国内企业如华为、美的多基于 TOGAF 架构模型进行设计,但需注意不能完全照搬。这就像建筑行业的通用设计规范,虽提供基础框架,但具体到不同风格的建筑(如住宅、写字楼),必须结合功能需求调整。TOGAF 的指导性原则需与企业业务场景深度结合,例如某零售企业在借鉴 TOGAF 时,需重点强化供应链与线上销售的架构衔接,以适配电商业务的高频交易特性。
(二)流程架构的本质与分级体系
流程架构是针对流程的结构化整体框架,描述了业务流程的分类分级、边界范围、输入输出关系,直接反映企业的商业模式与业务特点。它如同企业的 "流程骨架",不仅定义每个流程的 "位置",还明确流程间的 "连接方式"。比如一家电商企业的流程架构会清晰界定用户下单、订单处理、仓储发货、物流跟踪等流程的分级关系与交互规则。
流程分级常见两种模式:
1.五级分法(APQC 标准):流程分类→流程分组→子流程→流程活动→任务。这种分法如同将一本书按
"章节 - 小节 - 段落 - 句子 - 词汇" 分层,例如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分类下,可分为招聘流程分组,其中包含简历筛选子流程,子流程又拆分为简历初筛、面试安排等活动,每个活动再细化为具体任务。
2.六级分法(IBM、华为实践):在五级基础上增加 "子流程" 层级,形成更细致的分解结构。以华为的研发流程为例,在 L1 层的 "产品开发" 流程分类下,L2 层分为需求管理、方案设计等流程分组,L3 层进一步拆分为市场需求分析子流程,L4 层包含需求收集、需求分析等活动,L5 层则是具体任务如客户访谈、需求文档编写。
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裁剪层级,部分场景下可直接从流程过渡到活动与任务。例如小型初创企业的 "客户服务" 流程,可省略子流程层级,直接从 "服务响应" 流程分类下,展开为咨询回复、投诉处理等活动,再细化为具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