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价值观是基础

1.如何理解价值观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任何行为,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价值观的支配。为什么选择做这件事,不做那件事?为什么选择这么做,不那么做?为什么选择用这个人,不用那个人?为什么选择跟这个人合作,不跟那个人合作?为什么选择这种绩效评估标准?为什么提倡这个方向?这些行为的背后都有价值观。西蒙认为:面向未来的整体选择往往不是基于事实,而是出于一种价值的选择。

企业成长的边界取决于企业的境界,境界则取决于企业的使命追求、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等核心价值要素。价值观是企业及其员工共同认可和崇尚的价值评判标准,是企业及其员工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产生并共同遵守的思维模式和职业道德。价值观回答企业为实现使命和愿景如何采取行动的问题。价值观为企业及其成员在工作的各个方面提供了行动准则,也为企业处理各种矛盾提供了判断依据。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决定和影响企业各项制度的价值和作用,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基本的方向和行动指南。

参考阅读:马云说:“阿里巴巴历史上所有重大的决定,都跟价值观有关。”

案例一:阿里巴巴“月饼门”

2016年9月13日,阿里巴巴“内网秒杀月饼事件”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当年在阿里巴巴内部展开的中秋抢月饼活动中,四名程序员使用脚本制作小程序,多刷了124盒月饼。这类程序员的工作职责原本应该是维护网络安全,但却利用自己的技术抢月饼,这明显违背了阿里巴巴“诚信”的价值观。除了这四位程序员外,第五个被开除的人,在阿里巴巴的能力和地位很高,在网络安全领域能够进入全国前十,其上级领导认为,开除他可能会产生一定的损失,消息一传开,无数企业随即伸出橄榄枝。即使其技术能力再强,违背了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违背了企业文化,阿里巴巴最终开除了这些员工。

案例二:“绝对不能犯原则上妥协的错误”

“过去的一个多月,我很痛苦,很纠结,很愤怒……但这是我们成长中的痛苦,是我们发展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很痛!但是,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是一家不会犯错误的公司,我们可能经常在未来判断上犯错误,但绝对不能犯原则上妥协的错误。”在2011年年初的这封内部邮件中,马云的口吻罕见地严厉,“如果今天我们没有面对现实、勇于担当和刮骨疗伤的勇气,阿里巴巴将不再是阿里巴巴,坚持102年的梦想和使命就成了一句空话和笑话”。

让马云陷入“最艰难的一个月”的,是阿里巴巴历史上最大的危机之一——“黑名单事件”。2010年年底,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创始人蒋芳被调去管理中供的诚信安全。中供(China Supplier)正是当年让阿里巴巴扭亏为盈的核心业务。“中供铁军”强大的销售能力,后来也一直是支撑阿里巴巴业绩的顶梁柱。

很快,蒋芳发现,问题比她预想得要严重得多。“……2010年跑来投诉中供是骗子的买家每个月比2008年翻了20倍!还查到有些销售,一个人就签进来好几十家骗子公司,甚至还一手拿公司的佣金,一手拿骗子的贿赂!”她在一封工作邮件中写道。

在调查环节中,蒋芳等人发现,B2B公司直销团队的一些员工,为了追求高业绩、高收入,故意或者疏忽而导致一些涉嫌欺诈的公司加入阿里巴巴平台。先后有近百名销售人员被认为负有直接责任。事态发展到最后,直接导致了公司CEO卫哲、COO李旭晖引咎辞职。

巨大的争议将阿里巴巴推上风口浪尖,有关“内斗”的传闻风传不止。马云也不得不在多个场合出来解释:“外面的版本太多了。因为大家都认为价值观只是贴在墙上,自己不诚信的人,永远不相信别人会为诚信付出代价。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出来了,哪有这么复杂?”

随着争议渐渐远去,马云对于“价值观”的强调却没有停止,反而越发坚定。马云在演讲中指出,从2003年开始,阿里巴巴每个季度对员工的考核中,纵坐标是业绩,横坐标是价值观,二者各占50%。阿里巴巴的“价值观考核”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堪称特立独行。在《阿里局:中供系英雄志》一书中,作者、前财经媒体人和阳指出,马云以近乎残酷的方式,不断清除不认同阿里巴巴价值观的成员,维持队伍的纯洁性,这种很“不互联网”的管理方式,在饱受批评的同时,也让阿里巴巴成为中国最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之一。

2.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

核心价值观是企业对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是非标准。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人的思维方式和根本观点,是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基础,是企业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的第一核心竞争力。

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竞争环境下,抗衡甚而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系统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竞争环境下与竞争对手的对抗较量过程中得以动态显现的,它是抗衡或超越竞争对手的一种力量。企业核心价值观衍生出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和运行机制,识别、发育出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专长和核心能力衍生出企业的各种竞争优势。因此,核心价值观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张维迎教授把核心竞争力形象地描述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溜不掉。”

看起来“务虚”的核心价值观,才是企业的DNA,也是企业持续健康成长的“内功秘籍”。

企业核心价值观要符合三个标准:

第一,核心价值观必须是企业核心团队,或者是企业家本人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是企业家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身体力行并坚守的理念。如有些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中有“诚信”的字眼,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并没有体现出诚信的行为,那么它就不是这家企业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核心价值观必须是真正影响企业运作的精神准则,一旦确定下来不会轻易改变,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第三,所谓核心就是指最重要的关键理念,数量不要多,通常是四到六条。

华为在发展过程中确立了成就客户、艰苦奋斗、自我批评、开放进取、至诚守信和团队合作的核心价值观。如图4-6所示。

图4-6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

​ 成就客户

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我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持续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进而成就客户。为客户提供有效服务,是我们工作的方向和价值评价的标尺,成就客户就是成就我们自己。

​ 艰苦奋斗

我们没有任何稀缺的资源可以依赖,唯有艰苦奋斗才能赢得客户的尊重与信赖。奋斗体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任何微小活动中,以及在劳动的准备过程中为充实提高自己而做的努力。我们坚持以奋斗者为本,使奋斗者得到合理的回报。

​ 自我批判

自我批判的目的是不断进步,不断改进,而不是自我否定。只有坚持自我批判,才能倾听、扬弃和持续超越,才能更容易尊重他人和与他人合作,实现客户、公司、团队和个人的共同发展。

​ 开放进取

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我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坚持开放与创新。任何先进的技术、产品、解决方案和业务管理,只有转化为商业成功才能产生价值。我们坚持客户需求导向,并围绕客户需求持续创新。

​ 至诚守信

我们只有内心坦荡诚恳,才能言出必行,信守承诺。诚信是我们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华为坚持以诚信赢得客户。

​ 团队合作

胜则举杯相庆,败则拼死相救。团队合作不仅是跨文化的群体协作精神,也是打破部门墙、提升流程效率的有力保障。

参考阅读:“武当老爹”的故事

1999年创业的阿里巴巴,最著名的业绩数据是:2003年,每天收入100万元;2004年,每天利润100万元;2007年,每天交税100万元;2019年,阿里巴巴收入3954亿元,净利润1462亿元。

马云总是提出一些“疯狂”的业绩目标,让公司上下都觉得匪夷所思。但是,疯狂的目标最后都实现了。阿里巴巴的高绩效的秘诀就是:不管目标多疯狂,都要向着目标跑——而能够做到这一点,阿里巴巴独特的价值观考核至关重要。价值观考核就像“定海神针”,让阿里巴巴的队伍向前狂奔的同时保持凝聚力。

梁宁老师在《增长思维30讲》分享了早年淘宝的案例故事。

在湖北武当山脚下,有一个很穷的村庄,距离最近的镇子都有50公里的山路。这个村太穷了,年轻人都离开了,村里只剩下20几户人家。

我们的主人公“武当老爹”,就是这个村的村委书记。老爹的梦想就是带着全村的人一起致富,并且把已经离开的青壮年劳动力吸引回村里来。

这位老爹,2011年在县城租房做山货生意时,接触了淘宝。50多岁,只有小学四年级学历的老爹,毅然开始学习打字、学开淘宝店。

2012年3月,他开始启动了电子商务。

一个山村在2012年的时候能开淘宝店,依赖两个客观条件。一个是中国电信的村村通工程,每个村都通了宽带,可以接入互联网;另一个是中国快递发展到了以镇为节点,这个村的物产只要送到镇上,就能发往全国各地。

所以,我们的物流条件,是中国电商爆发的基石。我们一单快递的价格,换算成美金就是1美金。“武当老爹”和他的村民,因为一根网线,而被突然间纳入现代商业。他们的商业认知和操作能力,依然还是自己熟悉的套路。

比如2013年,他们一斤香菇定价50元。因为这个价格是按照一位村民一天劳动的工价来定的。而其他东西,无论灵芝还是木耳,只要需要投入劳动力采摘,都按照每人每天50元工价为基准去进行计价。他们完全不懂得随行就市,促销这种高端操作那更不懂了。

他的交流能力不行。他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打字也非常慢,淘宝客服也是做不好的。

电脑能力不行,商务能力不行,交流能力不行,所以他在淘宝的体系里是最弱势的那一个。

而我们知道2012年,是淘宝流量第一次见顶。当时一批淘商家已经有了小成,大家开始注重专业化运作,更专业地购买流量和优化运营。所以像“武当老爹”这样的菜鸟,夹在一批已经专业化操作的卖家的缝隙里,几乎是没有露出机会的。

转机是这位“武当老爹”在淘宝的一个论坛里吐槽,说自己努力了好几个月都没有卖出东西,并且为了表示自己发言真实,他就把自己的身份证拍照发了出来。

这位晒身份证的老支书,让值班小二有点好奇,还去核实了。结果发现这位老爹确实是一个村委书记,而且真的希望依靠这个淘宝店,带动他们村村民的生活,小二就被老支书的种种努力感动了。后来,这个案例就被层层上报。上报的理由是:“这样的人,离现代商业远,自己能力差,也没有规模化的可能性,淘宝要不要支持?”

这件事就被一直提到了最高层。

当时我读这个案例非常震撼的是,淘宝决定支持“武当老爹”,他们的理由是:“为了系统的正义。”

那份文档里,他们阐述了淘宝制度设计要遵循的“正义”:淘宝制度设计的第一原理:体系的自由与开放。

这份文档内部评价,2012年的淘宝已经基本做到了体系的自由与开放,否则像“武当老爹”这样的店就不会出现。

他们进一步需要建设的系统正义是:不是让最强的人在淘宝赚到最多的利润,而是让弱的人也能在这个场域里活下来。

我当时读到这一段真的很震撼。一家商业公司,会讨论体系的制度设计与系统正义,这一点让我肃然起敬。

后来的故事就是,淘宝开始扶植“武当老爹”。

如果这种扶植只是作秀,其实有非常容易的方法,比如给钱,或者导点流量。

但淘宝的选择是大动筋骨,比如他们做了两件事:

一是调整淘宝的搜索引擎机制,避免强者恒强,让弱者有露出的机会。

二是建设人对人的帮助体系,以“武当老爹”的能力为范本,就是这种电脑不行、商务不行、沟通不行的人,每一处短板,都需要设置组织来提供系统帮助。

这一系列事情做完,淘宝的能力也发生了变化。淘宝就不只能帮助一个“武当老爹”,而是能帮助成千上万、上百万个,被城市化抛弃,指望通过互联网改变命运的人。

而“武当老爹”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同时代表了一个结构洞,就是后来的淘宝村,依托在淘宝体系上的村镇经济。

你说淘宝的系统正义,纯粹是出于对弱者的同情吗?

淘宝通过建设自己的能力,帮助了一批只能依靠它的弱者,这其中有慈悲,也有商业智慧。

对于淘宝这个平台而言,它需要考虑的两点:

一是与强者的关系。如果淘宝不打压强者恒强的模式,就会放任流量被强者吸走。这些少数的强者一定会变成淘宝的癌细胞,快速生长,吞噬所有的资源。接着几家一分裂,淘宝就死了。

扶植弱者,制衡强者,保证自己对资源的绝对控制权,淘宝才是安全的。

二是弱者的杠杆意义。

一个“武当老爹”,卖山货无法形成规模。如果仅看直接的商业价值,“武当老爹”对淘宝的价值不大。但我们说了,他代表的是一个结构洞。中国是一个农业国,中国有大量村庄只有自然资源和几个劳动力,没有更多可以改善生活的现代工具。

淘宝扶植这些淘宝村,使这家悬在天上的电商公司,与中国深厚的大地真正建立了连接。也就是因为这个点的勾连,淘宝与无数的村、镇、县,与中国广袤的社会,息息相关,血脉相连。

市场的背后是社会。商人看商业价值,政府看社会价值。因为这一系列的事情,淘宝有了社会价值。在阿里巴巴的利益相关人地图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单位,因此与淘宝有了利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