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人才供应链

业务部门对人才补充的效率不满意,包括外部招聘与内部调配的效率,是业务主管与员工一直诟病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哲涛。

哲涛看到制造业事业部的供应链效率很高,能够做到按时按质供应,他认为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于是向供应链管理的部长陈新宇请教,希望能够把供应链管理的优秀实践应用到人才供应领域中。

陈新宇介绍:生产供应链领域之所以能够做到按需供应,功劳在于供应链的计划。供应链的计划是有结构的数据,每周提交一次要货计划,每周会在上一周计划的基础上进行刷新,这是一种滚动的要货能力。

另外,供应链是有SOP(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即标准作业程序)与SLA(Service-Level Agreement,即服务水平承诺或服务水平协议)的计划。

陈新宇的介绍给了哲涛很大的启发,以往人才供应工作只是提出需求,没有制定计划,更没有定期审视与刷新计划,导致有些需求已经与实际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而HR没有与业务部门及时对标。

另外,人才供应的过程也缺乏标准的作业流程与承诺,以招聘为例,发布招聘信息、筛选简历、面试等沟通环节,都是人为安排,时间不可控;对何时交付招聘结果也没有承诺,没有承诺就没有约束,造成招聘周期的不可视。对于调配而言,流程上也存在一些断点,当有异常的调配案例发生时没有相应预案,需要多方咨询如何处理或进行特殊审批才能往下走,导致效率大为降低。

哲涛逐渐总结出一些思路,要打造人才供应链需要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人才供应需求与计划的对齐:要求HR与业务部门每周对接一次人才供应计划,并澄清人才需求,同步双方手头的最新信息,达到信息对称。

(2)人才供应流程的标准化:招聘与调配都应该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每一步流程需要做哪些活动、每项活动所需的时间是多长,都要定义清楚,作为SOP。

(3)人才供应周期的承诺:招聘与调配都需要有SLA,明确什么时间交付成果;招聘上对不同层级的招聘岗位,分别设置不同的SLA要求,通过系统监控与提醒招聘交付时间。而对于调配的SLA,要求确定了调配安排后,由HR部门发出调配通知邮件,一个月内人员调配必须到位。系统会在SLA的不同阶段进行提醒或预警,对于超出SLA的情况需要通报并回溯超期原因。

哲涛和陈新宇沟通后,认为上述几项工作是短期内较容易落地的。他们还探讨出一些新的观点,可能在短期内不能实现,但是长期来说可以做出一定的探索:

​ 人才供应链应借鉴产品供应链,把人标签化,比如人的技能、经验、素质、能力等,通过标准化的一套标签来识别,就像产品的BOM编码一样。有了人的标签化,还需要把标签数据化,最终把人解析为“标签+数据”,而岗位也需要标签化、数据化,然后两者匹配。

​ 人又是极难测量的,标签是需要不断刷新的,数据也是动态变化的。所以,只能做到人与岗阶段性的匹配,让人在最佳的时机找到最合适的岗位。

​ 人才供应链的前提是先有岗位需求,而互联网时代,有时是因人设岗,用人去驱动业务,人是极具创造力与爆发力的。不是看岗位需要什么人,而是看这个人最大的才能适合给他做什么,给牛人创造什么岗位。从这个角度看,人才供应链更适合成熟的业务,而新业务则应反其道而行之,就是“岗位供应链”,为“牛人”供应合适的岗位。